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创新理论及其应用探究

知识创新理论及其应用探究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定义熊彼特经济学认为,知识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知识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樊治平[22]等探讨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在内涵上的异同,指出知识创新是对知识创造的应用,二者发挥着不同作用。他认为,SECI模型未能解释组织间、行业内、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过程,未能阐释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而且该模型在知识演化与创新的特性、速度、路径等方面也均未能给出解释。

知识创新理论及其应用探究

(1)知识、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定义

熊彼特经济学认为,知识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知识也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的源泉,而且不同类型的知识的流动方式不同,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方式也不同,所以要通过产业创新的途径提升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对知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经过证实的正确的认识”。波兰尼(Polanyi)则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两大类,其中显形知识是指可言传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指只可意会的知识,人类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知识[13]。Collins[14](1993)和Blackler[15](1995)又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以下4类:实践性知识(Embodied Knowledge)、抽象性知识(Embrained Knowledge)、嵌入性知识(Embedded Knowledge)和文化性知识(Encultured Knowledge)。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6]1996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吕国忱[17](2002)提出知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知识,既包括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取得的认识,又包括承载知识的物质和知识的物化形式;狭义上的知识,是认知主体将认知对象与认知的内在图式和结构同化,而产生的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有序组合。

知识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1993年美国著名战略研究专家德布拉·艾米顿首次明确提出“知识创新”(Knowledge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知识创新是新思想在产品(服务)上的产生、演变、传播和应用,目的是促进企业的成功和社会的进步[18]。OECD(1996年)则指出,个体和组织理解、使用和开发隐性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关键,拥有不同隐性知识个体之间学习、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过程[16]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认为知识转化(Knowledge Conversion)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和转换[19]。吕国忱(2002)则认为,知识转化的概念包含知识自身转化和知识向实践转化[17]

(2)SECI模型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在研究企业知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时,发现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中相互转化和循环,从而形成了企业知识不断增长的SECI螺旋[19](图2-2)。他们认为,隐性知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大,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会增加企业的知识总量。组织领导者应当积极创造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与设施来建立“场(Ba)”,建立共同知识基础的“冗余”有助于促进知识转化[19],企业通过这种自主性、创造性的行为,有利于形成独一无二、难以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图2-2 知识螺旋示意图[19]

Fig 2-2 The knowledge spiral diagram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共享经验从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19]。(www.xing528.com)

外显化(Externalization):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19]

组合化(Combination):是将各种概念系统化为知识体系的过程[19]

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显形知识体现到个体内在的隐性知识的过程[19]

(3)国内关于知识创新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知识创新的内涵、模式、影响因素、框架模型、评价和过程几个方面对其开展了研究[20],并一致认为,知识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增强企业实力有重要影响[21]

樊治平[22]等(2006)探讨了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在内涵上的异同,指出知识创新是对知识创造的应用,二者发挥着不同作用。蔡翔[23](2001)提出了一个创新研究的新视角,强调企业应当在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创新;王缉慈[24](1999)从知识与创新、区域政策、创新环境概念等方面,提出推进区域知识创新环境建设的建议;和金生等[25](2005)通过对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以及知识的生息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知识发酵”的观点。

另外,姚哲晖[26](2007)从知识演化的角度指出了SECI模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他认为,SECI模型未能解释组织间、行业内、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过程,未能阐释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而且该模型在知识演化与创新的特性、速度、路径等方面也均未能给出解释。

以野中裕次郎为代表强调知识和学习的战略学派又称为学习学派[27],他们认为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知识创新提升了知识的价值(规模和质量),学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战略,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21]

21世纪初转化医学的兴起,使得医药学家把目光聚焦到如何才能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近10年来,医药转化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知识成果(基础研究或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医学显性知识的个人内隐转化以及医学隐性知识如何显性化。一般认为,现代新药研发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研究—发现—设计—临床前开发—临床研究的逐步转化的渐进性过程[28]。陈敏[29]等(2014)从循证医学研究结论转化为用户使用的角度提出要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转化,认为这种知识转化可以让各方在健康改善、服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获益。有少数学者还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知识转化特点进行了探索,申菲菲等[30](2013)指出隐性知识是中医知识的主要特点,中医传承与创新要关注中医隐性知识的转化。申俊龙[31]等(2016)则从中医知识演化的角度指出,历代中医医家都在知识传承中吸收时代知识,诠释经典理论,依据自身知识结构和临床实践阐释自己的思想观念,导致中医药知识的结构不断转化和进化,最终形成复杂的知识体系。总的来看,当前与传统医学相关的知识转化研究基本还是从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做循证研究以及传统医药循证研究结果展示等角度看传统医药知识创新,关于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医药知识转化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