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管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模块详解

财务管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模块详解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管控是系统的核心模块。系统的财务管控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模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系统中都有自己特有的组织单位。3)业务部门:该单位可以生成内部资产负债表。图5-2 财务系统组织结构图1.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主要功能包括总分类账会计、特别总账业务、应收会计、应付会计、固定资产会计5个方面。2)对经销商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类。8)逾期未付账款的罚金和利息管理。

财务管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模块详解

财务管控是系统的核心模块。系统的财务管控分为财务会计(FI)和管理会计(CO)两大模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系统中都有自己特有的组织单位。

(1)财务会计的组织单位

1)公司:我们平常所讲的集团公司在会计核算上实际上是一个合并单位,用来做合并报表的一个虚拟的组织单位。

2)公司代码:我们平常所讲的单个的公司在会计核算上就叫做会计主体,它可以是实际的法人单位,也可能是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这些会计主体在系统中就叫做公司代码(Company Code),它是基本的总账和报表单位,每个公司代码有一套独立的总账和报表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单独生成资产负债表的单位。

3)业务部门:该单位可以生成内部资产负债表。

(2)管理会计的组织单位

1)成本控制范围:成本控制范围是CO模块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用来核算企业的收益及费用支出使用情况。基本上所有CO模块内的主数据及账目都是以成本控制范围为基础。

2)经营部门:经营部门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组织单位。

3)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出于内部控制目的的反映收益导向的组织单元,可以通过销售成本和期间损益分析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也是利润中心会计的组织单位。

财务系统组织结构图如图5-2所示。

978-7-111-47920-8-Chapter05-3.jpg

图5-2 财务系统组织结构图

1.财务会计(FI)

财务会计主要功能包括总分类账会计、特别总账业务、应收会计、应付会计、固定资产会计5个方面。

(1)总分类账会计(简称总账会计) 总分类账会计的中心任务是提供一个关于外部会计和所涉及科目的全面图景。在一个与公司其他所有经营部门高度结合为一体的软件系统中记录所有业务往来(基本记账以及内部会计结算),从而保证了会计数据总是完整的和准确的。总账会计的基础数据包含总账科目表、会计科目表、会计科目组和会计科目几个部分。

1)总账科目表。总账科目表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总账科目表分为会计科目表和公司代码两部分。

①关于会计科目表的数据。这部分数据用于整个主记录,如总账科目号码、科目名称,确定科目是资产负债表科目还是损益表科目。此外,用户还可以用它来规定主记录中用于公司代码部分的数据的有关控制信息,如科目组和屏幕格式。

②关于公司代码的数据。这部分数据包含了如何控制业务数据的输入与记账的参数,如何管理科目的数据,以及其他与公司代码相关的数据,如货币、税码、统驭科目、行项目的显示和未清项的管理等。

2)会计科目表。会计科目表是财务会计中最基本的数据。在系统中,会计科目表分为国家科目表、集团科目表和营运科目表3个层次。国家科目表指的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科目表。集团科目表指的是一个集团用于合并报表所需要的科目表,集团科目表只做合并报表用。营运科目表就是各个公司自己使用的一套科目表。这个科目表比较庞大,根据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营运科目表也可以分为公共部分和公司代码部分两个层面。

3)会计科目组。会计科目组是按照科目的性质进行划分的一个分类,所有的科目必须属于其中的一个科目组。系统中的科目类别分为3大类别:资产负债类(BSA包含材料采购科目和税务科目等)、损益类(PLA包含费用科目和收入科目)、统驭类(RAA包含应收科目和应付科目)。

①资产负债类科目(BSA):常见的科目组,一般取自公司科目表,包含传统科目组中的资产科目组、负债科目组、所有者权益科目组。创建一个资产负债表时需要提供资产负债科目。

②损益类科目(PLA):常见的科目组,一般取自公司科目表,是体现企业收入与支出的科目,支出为成本的增加,收入为留存收益金额的增加,我们把这一类科目称为损益类科目组。创建一个损益表时需要提供损益科目。

③统驭类科目(RAA):是连接分类账的总账科目,分为供应商类别(K)、客户类别(D)、固定资产类别(A),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等模块。它们的交易是不通过总账模块进行的,但在各自模块完成的同时会将相应的金额过入总账,起到连接总账与分类账的作用。例如,在通常的情况下,企业只需要建立两个统驭科目,即应收科目和应付科目。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科目表的组成单元。会计科目是按照公司业务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复杂和性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核算的科目,是财务会计记账的对象。

(2)特别总账业务 特别总账业务是指针对于应收模块或者应付模块中的特殊业务(汇票、汇票收付请求、支票定金、定金请求、担保、应付利息/应收利息等业务)在系统中每一个供应商/经销商都有一个代码,对每一个供应商/经销商都会指定统驭科目。一个供应商和经销商的主数据中只能对应一个科目,即统驭科目。当需要对应多个科目时,就需要使用特殊总账标识来对应不同的科目,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当在明细账发生业务时,会通过指定的总账标识自动在统驭科目和特殊总账标识对应的总账科目中自动记账。

(3)应收会计 应收会计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经销商)收取的款项,是与销售模块集成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系统中的应收款项模块提供了客户主记录,记账凭证,跨公司代码业务,处理凭证,客户账户余额和未清/已清行项目,结算未清项目,定金,应收汇票,担保,信用管理,预制凭证,催款程序等功能。

应收会计的基本特点包含下列几个方面:

1)与总账会计的实时集成,与资金管理的集成。

2)对经销商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类。

3)自动核销和应收账款的清账,并对未核销项目的跟踪。

4)对不同的经销商的不同业务场景设置不同流程的预付款业务。

5)按时为经销商提供付款通知书、对账单和账户清单。

6)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不同的账龄对经销商进行不同等级的催款,并更新经销商的信用状态。

7)为每个经销商设置合理的信贷限额管理,防范商业风险。

8)逾期未付账款的罚金和利息管理。

(4)应付会计 应付会计是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发生的债务。这是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由于取得物资与支付贷款在时间上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

系统中的应付账款模块提供了供应商主记录,记账凭证,跨公司代码业务,处理凭证,供应商账户余额和未清/已清行项目,收付通知书,结算未清项目,定金,应付汇票,保证金,收付程序,支票管理,预制凭证等功能。应付账款模块对所有供应商的财会数据进行管理。它是与采购模块集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为每个供应商记录交货和发票的情况。

应付会计的基本特点包含下列几个方面:

1)与总账会计的实时集成,和预算管理系统的集成。

2)通过发票确认集成采购和会计系统。

3)采购发票的预过账和跟踪。

4)向供应商预付款的支付流程处理。

5)应付账款的自动付款处理,并自动与应收账款和预付款相抵消。

6)管理一次性供应商。

(5)固定资产会计 企业中的资产类型包含一般固定资产、在建资产、租赁资产和低值资产。固定资产业务就是对固定资产的产生、折旧、转移、报废整个流程的管理。

首先介绍一下系统中固定资产的组织结构。固定资产会计的组织结构包括折旧表、折旧范围、资产类别和资产主数据4个方面。

1)折旧表。

①处理法律上的关于资产折旧和评估的各种需求。

②通常根据国家定义。

③折旧表可以分配给一个或多个公司。

④由折旧范围组成。

2)折旧范围。

①定义资产的折旧方法:决定哪种折旧方法将被使用。

②使用年限:决定设备的有限折旧年限。

③资本化日期:决定设备从何时开始折旧。

④残值率:预计设备到期报废的残值。

3)资产分类。资产分类可将固定资产分成许多类别。它控制资产的编号,使用年限,对固定资产作不同交易时对应的总账科目,如折旧科目、资产科目、固定资产收益或处分科目等。

4)资产主数据。

①包括资产相关的所有信息。

②简单资产可以只创建一个主记录。

③复杂资产可以创建主号记录和子号记录来记载。

•可以分别购置。

•可以属于不同的成本中心。

•可以分别折旧。

(6)资产的日常业务 资产的日常业务包括资产的购置、折旧、转移和报废。

1)资产的购置。资产的购置包括自制和购买两种方式。资产创建和资本化的过程如图5-3所示。

978-7-111-47920-8-Chapter05-4.jpg(www.xing528.com)

图5-3 资产创建和资本化的过程

2)资产的折旧。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本上可以分为直线折旧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两大类。

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①直线折旧法。

•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定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②加速折旧法。

•年数总和法。设备入账账面价值为X,预计使用N年,预计残值为Y,则第M年计提折旧为(X-Y)(N-M+1)/[(N+1)N/2]。

双倍余额递减法。设备入账账面价值为X,预计使用N(N足够大)年,残值为Y。

则第一年折旧C﹤1>=X2/N;

第二年折旧C﹤2>=(X-C﹤1>)2/N

第三年折旧C﹤3>=(X-C﹤1>-C﹤2>)2/N

……

最后两年需改为直线折旧法。

3)资产的转移。资产的转移是指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控股子公司范围内因调拨、调剂、投资、买卖而发生的产权变更或产权与实物安装地点同时变更。在转移完成后,资产的总价值会有所改变,财务人员需要在系统中对资产的原价值进行变更。

4)资产的报废。资产的报废是指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中的有形磨损,并达到规定使用年限,不能修复继续使用;由于技术改进的无形磨损,必须以新的、更先进的固定资产替换等原因造成的对原有固定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注销的行为。企业资产的报废分为资产自然报废和出售两类。资产报废完成后,财务人员需要在系统中对资产进行报废和收入的入账。

2.管理会计(CO)

管理会计需要对公司中的各个部门的预算负责,并为领导层提供产品相应的获利能力分析和产品的直接/间接成本,最终为领导层提供相应的策略。

管理会计主要包含组织结构、成本中心会计、利润中心会计、产品成本会计和获利能力分析5个部分。

(1)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包含成本控制范围(属于会计科目表层级下面)、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属于公司代码层级下面)3层结构。

1)成本控制范围。成本控制范围是用来定义公司的管理会计操作的组织单元,侧重对费用和利润进行分析。

在公司代码和成本控制范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一般的,在公司代码和控制范围之间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控制范围在考虑跨公司成本分配时也可以包括几个公司代码。

2)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小于公司代码的组织级别,可以对利润中心进行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和考核,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3)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在成本控制范围中的代表独立的成本发生地点的一个组织单元。成本中心可以根据职能需求、分配原则、提供的作业或服务的地点和职责范围建立。同时也是公司内部的对费用负责的组织级别,可以对成本中心未来的费用进行计划,可以编制成本中心计划与实际的成本费用对比表。通常企业的成本中心与部门一一对应,这里需要特殊说明一点,在企业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4大车间必须作为4个独立的成本中心存在。

(2)成本中心会计 成本中心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发生在某组织机构内的费用进行识别和归集。费用以单个组织区域即成本中心来追踪,也就是说,成本中心是费用控制的责任单位。成本中心会计可以对成本中心的未来费用进行计划,通过计划费用与实际费用之间的比较,来对成本中心的业绩进行考核。

成本中心会计包含以下内容:

1)成本中心会计主数据维护:包含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组或者成本中心架构、成本要素、统计指标、作业类型。

①成本中心:公司内部的对费用负责的组织级别。通常,一个成本中心就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或者科室。为成本会计提供了控制的地点。

②成本中心组或者成本中心架构:成本中心组是多个成本中心的集合。在成本中心组或成本中心标准架构中,成本中心只能分配在架构中的最低的节点。

③成本要素:成本要素为成本会计提供了控制的对象,对各种费用进行了详细明确的分类。成本要素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类似于财务会计中的科目。成本要素根据类型可以分为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素。

•初级成本要素是对产生于管理会计之外的费用进行分类,主要用于财务会计的费用计算。初级成本要素必须是财务会计中的费用科目。

•次级成本要素是体现管理会计内的费用流动,通常用于计算间接成本和内部作业分配时的成本或者原始成本费用的分摊。次级成本要素与财务会计的费用科目没有联系。

④作业类型:成本中心的生产性产出(例如人工工时、机器时间和设备启动),根据成本分摊标准,对在生产类成本中心产生的作业进行分类。这些作业的价格都是以生产类成本中心的内部作业量为基础,按作业价值来确定的。

⑤统计指标:可以准确测量的数量。它可以分配到成本中心、作业类型、内部订单以及利润中心,是一个数字性度量标准,在间接费用成本分配中作为一个分配基数使用(如员工人数、工作时间等)。

2)成本中心计划:对成本中心的费用、作业、分摊和消耗数量进行计划,负责管理费用的计划和预算。

成本中心计划分为初级成本的计划和作业价格的计划。在初级成本的计划中,需要制定和作业相关和不相关的成本。作业价格的计划是指需要制定计划作业的数量和计划作业的价格。作业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作业价格=制造费用/(标准作业量×计划产量)

通常而言,一个企业存在多个计划编制的版本以满足业务的需求。在管理会计中,根据计划的不同情况来维护不同的计划版本,不同版本中的计划具有不用的用途和意义,但是成本中心会计的实际数据只可能存在于一个版本中,其他的多个版本主要是用于和实际数据的对比和假设分析。在成本中心计划被启用后便不能再做任何的计划变更。通常计划的范围包括成本要素/作业输出、作业类型/作业价格、统计指标。

3)实际费用的归集与分摊:是指在成本中心会计中,收集与费用相关的数据,在成本中心之间进行费用分摊,使得归集在每个成本中心的费用更合理,从而能对成本中心业绩进行更公允的考察。

在企业中通常是将生产所需要的直接人工工资、间接人工工资、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直接费用和生产计划、质量检查、设备维护、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生产相关的成本中心(通常为按照各个车间所产生的工时比例分摊到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4个成本中心)。

(3)利润中心会计 利润中心会计包含以下内容:

1)利润中心的设置。利润中心被看成是一个可以用利润贡献来衡量其一定时期业绩的组织单位。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例如公司的事业部门。但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把一个独立的事业部门规划成一个利润中心,总装部门的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4个车间,因为涉及产成品的相互转移,我们通常把它们设置成4个独立的利润中心,以方便对其考核。在销售部门中,利润中心也往往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来设置。总而言之,利润中心的设置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求,可以通过区域(分公司、工厂、部门、科室)、功能(生产、销售、服务)或者产品(产品线、品牌)等来设立利润中心。

2)利润中心盈亏的分析。利润中心会计需要进行以利润中心为基本的单位内部中心盈亏的分析,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各个部门和利润中心的决策和内部会计提供支持,这也是考核利润中心的核心指标。

(4)产品成本会计 产品成本会计包含以下内容:

1)产品成本的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由物料成本、生产成本和特殊生产成本3个方面构成。物料成本包括物料的消耗成本和物料的管理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工时成本、外协加工成本和生产管理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公式:

产品制造成本=物料消耗成本+物料管理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工时成本+外协加工成本+生产管理成本+特殊生产成本

2)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间接费用指的是由生产计划、质量检查、设备维护、后勤服务等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中,最终体现在产品总的成本中。对于企业而言,间接费用会按照车间总工时的比例摊派到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4个阶段,成为这4个阶段的生产成本。

3)产品成本会计组成。产品成本会计是由产品成本计划、成本对象控制和实际成本核算3个方面组成的。

①产品的成本计划需要通过对不同的配方和工艺流程之间的比较、不同车间/工厂的比较、了解各种初级成本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分析成本差异的根源,最终通过产品的数量结构和价格结构来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包含产品的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为销售提供报价的依据。产品的数量结构包含Costing Bom和产品的工艺流程。

•Costing Bom指的是在财务上使用的一种物料清单,不同于设计上使用的物料清单(EBom),是计划物料清单(PBom)的一种衍生。它是由计划物料清单加上物料的标准价格来共同组成的,用于制造成本控制和成本差异分析。

•工艺流程是指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在企业中对于不同的产品需要设置不同的工艺流程。

②成本对象控制是指对于产品的同步成本核算和期末成本结算两个方面。

•成本核算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产品总的成本和单位成本。在企业中,通常是由原材料的库存价值、成本中心人工作业成本、成本中心非直接人工成本与外协加工成本来计算出产成品库存的实际成本。往往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中会产生一些差异。

•成本结算是指对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成本核算成本、制造费用和制造成本的成本单价的分析统计。包括根据实际生产数量对实际作业成本进行重新估算、在制品计算、废品损失计算和差异分析。

③实际成本核算是根据在生产过程中实际的物料数量消耗情况加上物料的实际价格精确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5)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系统和方法来确定某一部分业务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损的一项管理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从外部市场的角度分析企业行为对经营利润的影响,允许从业务方面(客户、客户组、产品、产品组、内销外销等销售类型及其组合)和组织单元(比如销售组织、分销渠道、业务范围、工厂等组合)对企业经营利润进行详细分析。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很多,在企业中通常使用的主要有主营业务净利润率、销售净利率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净利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