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之一:上下游和相关产业
当产业集群的特色企业集聚形成并发展势头良好时,往往会产生扩张倾向,其规律是下游行业往上游行业发展,上游行业往下游行业发展,中间行业向两头行业发展,使产业链尽可能伸长,使本产业更安全,或更能增加附加值。而这时,相关产业也会聚拢过来发展。
纺织行业是属产业链非常长的行业,大体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料行业,第二部分是初加工行业,第三部分是后加工行业。原料行业即纤维材料生产行业。除去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动物纤维外,工业化生产的化学纤维已经占据了纺织原料的绝大部分,我国目前每年纤维加工量5000多万吨,其中80%左右是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分若干品种,不同的纤维生产不同的纺织产品。初加工行业即传统上所讲的纺纱、织造行业,现在还有非织造行业。后加工行业包括染整以及包罗万象的产品制造行业。在这个很长的产业链中,每个环节、每个产品都可能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某些也是纺织行业本身组成部分的还有若干个行业,如纺织机械器材制造行业、染化料行业、用各种材质生产产品的纺织服装辅料行业、设计行业等。所以纺织产业集群中所谓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板块相当重要,甚至可以决定某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因此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纷纷向上下游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巩固了原特色产业集群的地位,又借此基础发展了新的产业,从而壮大了本产业集群的实力,提高了市场竞争优势。
比如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过去叫长乐市,辖区面积658平方千米,人口72.5万,1979年才成立了第一家纺织企业,叫金峰港口针织厂,是民间集资办的集体企业。当时工厂仅有2台经编机和8台有梭织机,就是这个厂带动了长乐人以各种形式集资兴办经编厂和针织厂,不到两年,金峰镇就涌现出3000多台织机,1982年底长乐就有了45家纺织企业,1988年达到410家企业,产值比1983年增长了31倍,成为全国最早的经编产品集群地区,花边产品享誉全国。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长乐出台了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28条规定,民营企业步入“高、大、外”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纺织企业达696家,工业总产值比1993年增长5倍,并出现了首家产值过亿的企业。在经编产品实力雄厚和化纤纺纱产品渐成气候的基础上,长乐纺织业向上游产品化学纤维行业进军,力恒锦纶、凯邦锦纶、山力化纤、宏鑫化纤、振华化纤、宏杰化纤、金纶石化、力源锦纶等陆续诞生并大笔投资发展锦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产品,满足本地纺织企业的需求。嗣后,长乐更是推动PA66,CPL,PTA等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使化学纤维行业继续向上游延伸。同时长乐纺织业也向下游印染行业发展,并且大力开发、生产各类经编机械。到2018年,长乐区共有纺织行业1306家,工业总产值1936亿元,年产各类化纤纱330万吨,锦纶民用丝产能达15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民用经编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锦纶切片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生产基地。2017年,长乐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排名第47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纺织历史大不相同,早在500年前,这个地区就已经是中国著名的丝绸生产和销售的聚集地,古云“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就是指这个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盛泽镇是全国最重要的真丝绸生产基地。1957年,盛泽新生丝织厂生产了第一批人造纤维丝绸,原料结构开始改变。1967年又开始了合成纤维丝绸的生产,丝绸总产量提升了。但是80年代以前,盛泽镇织绸行业所用的人造丝、合纤丝主要依靠外地供应。为了解决织造原料问题,1985年,新华丝织厂建成了涤纶长丝生产线,填补了空白,1987年吴江地区又生产出锦纶长丝,进一步丰富了原料。到了90年代,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化学纤维制造业。1992年做织造的鹰翔集团开始做切片纺,2003年又在全镇建起第一家熔体直纺项目。几乎同时期,靠化纤面料染整起家的盛虹集团、靠化纤织造业积累资金的恒力集团也开始向化纤行业发展。到2008年,盛泽镇的化纤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万吨的规模,盛虹集团成为全球领先的超细纤维生产基地。不但如此,恒力集团、盛虹集团还向化学纤维生产的上游PTA,甚至PX这些石油化工领域进军,实现炼化一体化。2018年,恒力集团名列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第8位,盛虹集团名列第25位。盛泽的化纤产业不仅极大地支撑了织造业的发展(2018年盛泽镇有织造企业2500家,织机13万台,全部是无梭织机,全年化纤布产量96亿米,印染布产量31亿米),而且也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学纤维产业基地(2018年化纤产量260万吨)。
在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集群中,有一些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企业存在同一区域中固然是好,但也不是完成这一集群的唯一方式。两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互为上下游关系,尽管地理位置不在一个区域里(有时区域也是相对概念),但可以互为对方的一个组成部分,依旧可以构成凳面的一个弧形边。
河北省清河县1978年开始加工动物纤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清河县形成了年加工各种动物纤维50000余吨、纺纱7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重要的生产毛衫、毛呢的原材料基地(现在也具有织衫3600万件、织呢500多万米的能力),是毛衫生产聚集地不可或缺的伙伴。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是毛衫生产、销售大镇,2018年全镇有毛针织企业7500多家,年产毛衫7亿件左右。多年来两个特色不一的集群地区一直关系密切,濮院人到清河办企业,清河人到濮院常驻进行销售,互相促进发展,濮院镇毛衫生产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清河县,两个地区做到了互为补充,完善了产业集群的结构。
还有一种方式,某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内缺少上下游企业或相关企业,还可以通过办专业市场的方式实现。
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服装生产是其主要产业,特别是所属石狮市、晋江市。其中石狮市蚶江镇的特色是裤业,灵秀镇的特色是运动休闲服装,风里街道的特色是童装,晋江市深沪镇的特色是内衣,英林镇的特色是休闲服,发展初期,本地没有多少面料生产企业,由于服装产量较大,带动了相关面料的批发市场,1995年石狮市建成占地500亩的鸳鸯池面料市场,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休闲服装面料市场。通过专业市场也会使特色集群的组织结构得到完善。
这里还要讲一个观点,几个地域较小,但产业各不相同的产业集群地区,依靠互补性,往往会形成一个较大区域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比如泉州地区除石狮市、晋江市一些镇的特色服装集群外,还有石狮市宝盖镇是服装辅料服饰生产聚集地,有2200余家企业,生产的五金服饰配件、塑料服饰配件、电脑绣花、电脑织唛、下兰、商标、拉链、纽扣、尼龙扣、衬布等辅料产品不仅满足福建省的要求,还销往全国市场和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这种特色的集群地区在全国还找不出第二个。此外,石狮市鸿山镇专门生产各种休闲服装面料,晋江市龙湖镇生产差别化纤维和化纤布织造,泉州市丰泽区生产童装,所以总起来看,泉州地区构成了一个产业链比较完善的服装产业集群。
充分条件之二:关于生产服务性行业或机构
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围绕集群生产产品的这个中心环节,有一批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或机构,他们提供的服务越及时、越全面,集群的优势就越显现。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许多纺织产业集群在这方面还十分欠缺,集聚的企业差不多都是生产的组合,后来随着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市场竞争参与度的加深,生产服务性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政府出手以后,一些服务机构也不断建立起来,到了各类工业园区开始上马,服务先行就普遍出现了。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是生产服装的产业集群地,1978年有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而后服装加工企业如雨春笋般发展起来。到21世纪初期,全镇已经有上规模的制衣厂1000多家,年产各类服装逾亿件,商标4000多个,销售额达120多亿元,成为当时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名声显赫的产业集群地,并且从1996年开始以一镇之力举办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且持之以恒,年年举办,2005年举办的第十届交易会,短短五天进场观众竟达82万人次,虎门镇钟淦泉书记当时总结说,虎门镇已形成了八大集群,叫作企业集群、市场集群、店铺集群、客户集群、业者集群、产品集群、运输集群和配套集群。他所说的运输集群(30多家托运公司)、配套集群(上百家广告策划、文化传播、网络公司)等,都可以看成是生产服务性行业。从虎门镇可以看到,有些纺织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完善起步。
前面曾提到中国纺联在2004年末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召开了“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现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96个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行政领导和业内有关人士,广东省17个地市的主管工业副市长也列席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刚进入初级阶段时,杜钰洲会长就已提出了产业集群地区要实现产业提升,上一个新台阶,就要建立产业创新平台,也就是建设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当时提的这个平台包括五大支柱,即技术开发、人员培训、质量检测、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这是一个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性意见,杜钰洲会长亲自培养出西樵镇这样一个建设产业创新平台的典型,现场会后很多集群地区都去参观学习。后来的情况也证明,建设富有成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对于纺织产业集群中完善生产服务性行业和机构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由于不断探索、总结、学习、交流,纺织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建设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下面再介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江苏省海门工业园区所在地原是南通市属下的海门市三星镇,改革开放后,这个镇的家用纺织品生产越来越形成气候,聚集了上千户企业,2000年时就有上万台专用设备,几十条国际先进的床上用品生产线,而且建造了专业市场“叠石桥绣品城”。后来,上级政府在此设立江苏省级开发区,实行镇区合一,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行业,并以“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为依托,积极配套发展服务性产业和机构,建造了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集群的结构更加丰满,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不仅促使海门的家纺产业大力发展,而且覆盖带动了周边8个县30多个乡镇的发展。目前,这一带的家纺企业有2500多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家用纺织品年生产能力产出价值达2000亿元以上。海门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国际贸易(涉及政务、商务)、海关监管、指数发布、流行趋势、质量检测、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家纺电商、现代物流、国际物流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成绩斐然。
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有工商、国税、地税、商务、外汇、公安出入境等15个职能部门进驻办公,1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进驻,其中6家金融机构获得上级行授权的开展离岸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五大银行成功开通国际结算、收结汇以及跨境人民币等涉外金融业务,大大方便企业外贸出口业务。到2018年底,累计报关5.37万票,通关出口达63亿美元,在叠石桥有511家商户、197家外贸公司、36家货贷公司、24家报关报检代理机构在开展业务。(www.xing528.com)
叠石桥家纺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级实验室标准、配置数十台进口全新的先进检测设备,可对纺织品进行全项目检测,年外贸产品检测达3000件(套)次左右。原三星镇版权管理办公室是2002年建立的,也是我国第一家镇级版权(家纺成品)管理机构,后升级为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不仅海门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示范单位”,叠石桥市场还被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到2018年底,累计登记各类花型14982件,受理相关侵权投诉918件,完成调解731起。
叠石桥家纺(成品)指数是由商务部、中国纺联信息部、国家信息中心等牵头,依托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和市场样本信息采集的国内首个家纺成品指数。叠石桥家纺指数主要包含“价格指数、景气度指数和经理人采购指数”三大类。到2018年已编制发布指数386期(次),现叠石桥家纺(成品)指数已成为世界家纺市场的风向标和全球家纺贸易的晴雨表,有效地确定了我国家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2004年建设的叠石桥物流园区已成为集运输、仓储、装卸、配载、配送、包装整理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物流中心,园区内有物流企业56家,经营专线68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还有60多家快递物流公司在此建立分拨中心或开设经营门店,仅2018年物流中心就发送货物449万件,重量达128万吨。园区围绕“互联网+”,创新思维、创新举措、挖掘和整合资源,发展壮大电商产业形态,建设了我国第一家以家纺为主题特色的实体电商平台——叠石桥电商城。“中国制造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带”上线电商达156家,平台月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阿里巴巴速卖通叠石桥家纺专区在线企业36家,平台月销售额超过40万美元。
在产业集群地区积极发展本区域的生产服务性行业和机构中,作为政府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下力量培养本区域内生产服务性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注入政策和资源的支持,让这类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地为主产业提供服务,从而最终替代政府做一些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情,更好地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的华新集团是2000年才成立的企业,开始时做纺织原料买卖、小市场经营,由于经营得法,小有规模和实力。后来总经理沈建华感到桐乡市一带的毛衫行业非常兴盛,这里的个体户、小微企业很多,其中想做大生产规模的也不少,自己这个服务性企业也想做大,是否能共同发展呢?他想通过多方位服务让生产企业聚集发展,这个想法得到政府的支持。2005年政府批地225亩,开始建设“嘉兴毛衫业科技创业园”,两年建成。园内有1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2.8万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和食堂等配套服务区,3.7万平方米的良友国际商贸区。每个生产单元为四层独立小楼,共800平方米,每层都设定好功能区,甚至连设备的最佳布局都考虑到了。园区内配套建设打样中心、检测中心、财务公司、外贸公司、职工宿舍、食堂、活动室等,接纳了愿意发展办企业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共115家。几年下来有90户升级为公司制企业,2014年园区营业收入达13亿元,出口3900万美元,税金3900万元人民币(原115户每年每户只纳税1400元人民币)。这是华新集团办的第一代园区。2007年又在河北省清河市建设羊绒制品市场及创业园,可谓是第二代园区,占地220亩,增加了原材料收购、仓储、供应、成品展示、销售等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的签约合作机构达12家,还出现了两家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园区划分为四个功能区,标准厂房18万平方米,商铺294间,安置了630户小微企业,2013年企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2014年华新集团在濮院镇又开始了第三代园区——“濮院毛衫创新园”的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内容又有新的增加和提升,有2.3万平方米的创意设计大楼,2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大楼,3000平方米的“企业成长学院”,培养学员企业,落实“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企业成长计划,18万平方米的生产用房主要安排“智能设备毛衫制造企业”“自主品牌提升企业”入住。在园区内建有仓储大楼、人才公寓、食堂、酒店、图书馆、休闲空间、超市、通信等配套设备,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创意设计、打样制版、展示接单、产品检测、技术培训、融资担保、财务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华新集团还联合信用联社,为入驻的每家企业设立200万元额度的成长基金,提供50万元额度以内的短期借贷,并提供给生产企业2000万元消费券,用于购买设计产品。华新集团用这样的服务内容为生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了“华新产业集聚成长的模式”。政府只是在土地和资金方面运用市场行为操作,支持生产服务型企业,却使企业做了不少应由政府做的事,这确实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极好思路。
充分条件之三:科技教育及协会单位组织
产业集群需要有密切联系本行业的科技、教育单位和机构,能够为本地区企业不断提供(或合作提供)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本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巩固其领先地位或赶上更为先进的地区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做到长盛不衰,任何产业都应如此,不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如果能够在本区域内形成这一板块当然最好。下面举个例子。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1978年,按照当时系统内统计,上海市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2.86%,纺织行业主要产品产量,棉纱占全国的14.38%,棉布占13.24%,丝织品占16.08%,针棉织品占19.94%,印染布占20.28%,呢绒占33.98%。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进入竞争态势的不断深化,上海纺织产业在主要比拼成本的生产竞争中节节“退让”了,市场迫使上海逐渐放弃了一般纺织产品的生产,系统内纺织职工由最高时期的55万名逐渐减少到现在的两三万人。但上海纺织工业过去是全国的龙头老大,不仅仅表现在生产规模上,在科技教育上更是优势尽显。20世纪上海市纺织系统就有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上海色织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服装研究所、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管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电子制板制网技术中心、上海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心、上海纺织环境保护中心、上海纺织新产品开发中心、上海纺织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和机构(21世纪后,这些单位进行了多次调整组合);在纺织教育上,有国际纺织业界著名的东华大学(原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目前,在校生达3万人,全国纺织业界的两院院士多数在此校,还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985年由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和华东化工学院分院联合组建),在校生1.7万人。在科技和教育的支撑下,上海市纺织工业进行了大调整,走上了科技纺织、时尚纺织、绿色纺织、品牌纺织之路,通过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以产业用纺织品为代表的新型产品,生产高质量的、以品牌产品为代表的民用产品,增加了产品的价值。2018年,上海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18亿元,如果把规模以下企业、在周边投资企业、纺织机械行业、设计行业等计算在内,也应有千亿元左右,虽然这在上海市不算什么,但在国内外纺织业界来看,上海纺织是竞争力强悍的产业集群。
但是,具备上海这样的在本区域内就能得到科技教育支撑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还是很少的,即便把目前已经形成的那些集群的区域再扩大一些(比如把某县镇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区域扩大为地级),也不会太多。所以,要拼好这块版图,必须是产业集群地区与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教育力量相结合。目前,许多地区产业集群就是和上海的纺织科技教育紧密合作的。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说道,“德国经济是高度集群化的,产业集群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为什么形成这个态势,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波特十分赞赏德国的产官学三方合作,并举出两个机构认为办得好,“德国马普学会是由政府和产业界合资成立的,此协会之下又包含一群领域广泛的研究机构。尽管这些机构只接受政府的资助,但它们依法独立经营并且与产业界关系密切。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弗劳恩霍夫协会,它是一个比较偏重实务的研究中心。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与产业界合作进行,研发工作,一旦取得合约就能享有公家补助的优惠。”据资料显示,马普学会主要搞基础研究,拥有60个研究所,12000名雇员,其中3500名科学家,除此之外,还有800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客座科学家在各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而弗劳恩霍夫协会则是以共性技术为主的应用开发科研机构,在德国有69个研究所,约24500名员工,该协会每年经费在20亿欧元左右,是公助、公益、非营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和管理问题。波特还说:“德国大学的研究活动不但重要而且颇为蓬勃。在德国,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不但补助大学,并且具有支持校园内研究计划和责任……。民间企业也与大学维持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背后,科技教育支撑的实力非常雄厚,他们是产业集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这种局面,既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有政府乘势而为的行动。对比之下,我们显然是有差距的,就纺织产业现状来看,集群背后的专业科技开发机构较少,已有的机构和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也有一些合作。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在2005年就与绍兴市联合建立“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设有染整技术开发中心、特种面料研发中心、新材料技术开发中心、纺织品质量培训认证中心,江南分院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被划归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属下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革,现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科技型企业)。
目前,我国除了以纺织教育为主的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外,还有近200所高等院校分别设有与纺织产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院系或专业。这些院校不仅为全国纺织产业不断输送大量人才,而且还在科技研究开发方面与产业进行合作,比如东华大学就与许多产业集群之间有合作关系。绍兴市夏履镇是“中国非织造布名镇”,东华大学在该镇龙头企业宝仁公司设有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有教师和学生长年驻扎在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加工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奖。2018年全镇共有非织造布企业、终端制品加工企业及配套企业122家,其中小微企业92家,生产各类非织造布6.1万吨,湿巾等制品15.3万箱,销售收入达30亿元。
北京服装学院与雄安新区(河北省容城县,中国男装名城)共建了时尚产业园,是集设计服务、技术转化、展示销售、时尚推广、交流体验及产业培训多功能一体化的创新平台。还有武汉纺织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江西服装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院校与多个产业集群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管的“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每年也给大学支持百万资金,用于纺织产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从2011年开始已经开展了55项,其中一些项目与产业集群相关。
与特色产业集群相应的科技教育单位(机构)在集群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并不强调这样的单位和机构一定要坐落在本区域内(当然本区域内更好),只要是集群地区能与之密切联系与合作,不论它在什么地方,就可构成集群这一板块。因此重要的问题是一些产业集群要找到可以依靠的科技教育力量。
根据目前的状况,纺织产业集群要在两方面下功夫,才能补上这一短板。一方面是积极促进本集群内骨干企业加快提升科技开发能力(许多企业都是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有的还有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不仅可使这些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竞争力,而且还可利用产业集群技术外溢、知识外溢速度最快的优势,带动整个集群地区科技水平的提高,赢得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是和大学寻求密切合作,解决集群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这两个方面,虽然是靠市场配置资源,但是政府也可以发挥重要的推手作用。
第三部分弧形板块中,还有协会组织。波特在产业集群构成中专门提到协会,说明他也充分认识到协会组织的协调作用非常重要,协会不是可有可无的。关于协会的价值在第三章第五节已经详细叙述过。这里要提及的是,目前纺织产业集群往往客观上形成了该区域的大产业,而政府的管理又不足,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现在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基本都建立了协会(或商会)组织,但是协会办的水平和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区域政府重视不够、支持不多、管理不当,所以很多协会作用很小。其实协会发挥作用,可以替政府做很多想干又干不了、干不完的事情。能否用好产业协会,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对政府领导艺术的考验。对于政府和产业协会应该这样认识:政府对协会要实行“有位有为”,就是说让你做我的助手,发挥你的作用,有用武之地,当然这里也必须给予支持,因为协会不是营利单位,所以不仅要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而且必要时还要给予财政支持,这样也能防止协会办成利益集团。而协会对于政府要“有为有位”,就是协会一定得有所作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助手作用,成为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以此争取工作中的地位,并且经得起政府的监督检查。
波特谈到的关于产业集群专门化的制度我理解就是地方政策问题,正如波特说的,“由于成功的意大利产业集群通常汇集在特定区域与城镇,当地政府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也比中央政府殷切,而且积极资助当地大学发展相关的专业研究计划,或通过地方银行,公共设施投资与其他创造生产要素等方法,尽可能对产业提供协助。意大利地方政府也与其他国家地方政府一样,喜欢介入当地企业的营运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个专门化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应该放在政府这个必要条件里,主要是制定各种政策,如果是企业、机构、学校等之间的约定、规定之类的制度,那并不是公共的事情,在这些特定的区域内,意义并不太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