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在产业集群的概念里是把协会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放进去的,他虽然没有专门设章节来集中表述协会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论述竞争优势中曾多次提到应该发挥协会的作用,还对一些国家的协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借此衬托他为什么把协会作为产业集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波特说要“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型生产要素”,而“由企业、行业协会或个人共同大力投资创造生产要素,才是催生国家与产业竞争优势的主力”。“产业或产业集群创造生产条件的做法:企业除了要在内部努力创造生产要素外,也应该妥善应用国内资源,发展专业性生产要素。企业应用产业信息、职业培训学校、基础设施、研究等生产要素的途径很多,通过协会就是一种方式。”
他又说:“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源于公司内部的决定,而是源于公司之外,也即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各种产业组织协会和商会在公共设施提供等方面,应该扮演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企业和行业协会有责任对企业或产业内部的教育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行业协会为产业提供所需的重要技能培训也很普遍,原因是行业协会本身就具有这种机制。当一个产业是由中小企业构成时,行业协会是培训从业人员的有效途径。”
他还说:“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之间通过具体的第三者进行间接合作,是有助于提高竞争优势的。通过独立性的机构进行合作研发是可行的。利用行业协会成立培训中心,发展专业性基础设施,或援助大学做研究以创造生产要素也将使产业获益。如果合作研究计划是经由独立机构进行,将制造大多数企业的参与机会。同理,商展或海外市场的促销活动也能产生产业动员的效果。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行业协会,在商展和市场开发方面很有效率。合作计划的最佳组合是由中立者推动进行。”
波特赞扬意大利产业集群搞得好,其中特别说到了意大利的产业协会组织。他说:“由于意大利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协会因此比在其他国家扮演着更多元的角色。它既要赞助技术研究机构、收集与散布产业信息、推动出口、刺激与促进基础设施发展,还要负责与政府打交道。”“意大利五金、鞋子、瓷砖和家具等产业中,行业协会在传播沟通、加强支持、调查生产工艺技术,以及仲裁贸易事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波特对日本的产业协会也是赞不绝口,他说:“日本的各种行业协会,也以收集信息和资助研究的方式,促进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这些行业协会通常包含多个领域的产业客户、供应企业及相关产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结合;日本文化中的一致性与地理的邻近性,也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效率。例如,日本人的社会习性中,依附团体的强烈特点,使得他们重视并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像是大学或高中的校友关系。”“在日本,行业协会就像大伞般包含了各种近似的产业,并加大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产业要素的投资。”
中国的产业协会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和波特描述的那些国家的协会发挥的作用,很多都是相同的,原因是协会本身应有的一些机制;另外,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协会组织发展历史有百年以上了,其中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效仿。但是,中国的产业协会组织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才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会烙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印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些自己的特色,协会组织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特色。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产业协会组织具有更积极、更有作为、作用发挥更广泛的特点。反映在产业集群经济中,产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根本不容忽视。
我们可以先看看两个县镇区域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这几年其协会开展工作的有关内容(根据2019年中国纺联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第四次复评活动中各试点地区自查报告整理)。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纺织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2018年底全区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398家,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9亿元,是我国7个纺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的县(市、区)之一。其化学纤维产量达364万吨,占全国化纤生产总量的7.26%,印染布产量36亿米,占7.4%。2016~2018年三年间,萧山区纺织化纤行业协会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中国纺织印染业永续发展”项目调研工作;
(2)萧山区产业龙头企业推荐上报材料工作;
(3)萧山区“益农工业园区”规划制定和推动工作;
(4)促进区内“低、小、散”企业提升工作;
(5)涉及环境问题企业整治工作;
(6)“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作;
(7)发掘“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典型企业”;
(8)推广“机器换人”工作;
(9)推动“原材料产业物联网和互联网试点项目”工作;
(10)推动萧山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工作;
(11)协助进行浙江省实施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政策;
(12)召开行业内企业招商引资对接会;
(13)协助召开萧山区化纤高层论坛;
(14)协助召开第23届和24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
(15)一如既往组织萧山区的纺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面料和辅料博览会”(到2018年已经连续参加了16年),参展面积达1000平方米;
(16)组织企业劳动争议纠纷协调培训班;
(17)承办浙江省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全省棉纺细纱工技能大赛;
(18)组织全区有关企业参观第十八届“中国环博会”、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
(19)举办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有关管理技巧和创新思维等内容的培训班;
(20)组织萧山化纤新材料国际合作技术高层研讨会;
(21)坚持每月统计业内重点企业指标数据,每季度发表一篇行业运行分析,同时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建议;
(22)连续开展区内纺织企业职工学历教育培养工作,在东华大学专科、本科学习近300人,大部分已顺利毕业。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是我国服装产业重镇,2018年全镇有服装企业2300家,服装工业总产值达477亿元。服装服饰注册品牌有五万多个。虎门镇服装服饰行业协会成立于1996年,是全国第一个镇级服装行业协会。现在下设童装分会、针织内衣分会和纺织面辅料分会。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贯彻实施虎门镇政府“服务兴镇”的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六个平台功能的协会组织。一是行业引导的平台,协会努力当好镇党委、镇政府的参谋助手,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近两年提供了“抓住机遇,大力扶持虎门童装业的发展——关于虎门童装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虎门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关于创建4A级虎门服装城旅游购物景区的调研报告”等一系列材料,为政府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整合提升的平台,协会不仅承办每年一次的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现已成功举办了23届),而且每年都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多个国内外知名展会,如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中国香港时装节、美国拉斯维加斯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参加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借以营造“虎门服装”的区域品牌。三是信息交流平台,协会与国内众多媒体特别是行业专业媒体关系良好,协会自媒体如《南派服装》会刊、《虎门服装》《虎门时尚》“虎门服装设计”微博群、“虎门服装协会群”等都很活跃,加强了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宣传了企业。四是学习培训的平台,每年都组织企业去外地学习考察,帮助企业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拓展市场、资源对接;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培养企业有关人员,与江西服装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五是资源对接的平台,协会致力于加强各集群之间、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如2018年举办了“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与虎门对接交流会”,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近30个地市县镇产业集群260多人齐聚虎门,与虎门当地120家企业在一起进行多方位对接。六是会员联谊的平台,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可以看出萧山区和虎门镇两个基层产业协会组织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相当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在产业集群当中的地位。当然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地区的产业协会组织表现得不一定都像萧山区和虎门镇这样好,但是成熟的产业集群其产业协会组织地位和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某些方面超出了波特对产业集群中协会组织作用的评价。但在这里先不做具体介绍,留在本节最后再讲述。现在想通过中国纺联近二十年的总体工作,讨论产业协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假如把整个中国的纺织工业看作是一个完整产业集群的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显然就是波特产业集群概念中的“协会”,所以在研究产业集群问题中这个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我们国家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原名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1998年登记注册成立(就是为既定的2001年机构改革做准备),在2001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时重新组建运作,2011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过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78年,此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工业管理实行的是专业部门管理,从专业来讲,从上到下一条线。纺织工业在国家这级管理部门是纺织工业部,省级是纺织工业厅(局),地区级是纺织工业局,县级是纺织工业公司,因为是单一公有制,纺织部门把全国的纺织企业都管理起来了。第二个时期是1979~2000年,此时国家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很快出现了大批非公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间资本企业、个体户等,原来的公有制纺织企业也纷纷改制,还出现了上市企业、混合制企业。而大批的纺织企业归在其他部门管理,比如煤炭、轻工、供销社、农垦、商业、外贸、林业等系统,都有纺织企业,特别是数量最多的乡镇企业在农业部管理之下,还有众多的小微企业自由生长。这时期可以称为有专业部门存在的多部门管理,实际上的专业管理成为了局部的行业管理。第三个时期是2001年至今,国家取消专业部门管理改为综合管理,把过去的专业管理部门撤销改建成协会组织,为全行业服务(在省地县则是自行决定,后来专业部门基本撤销没了,但协会组织并不一定建立起来)。纺织行业没有专业行政管理,这和国际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接轨了,这也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推上了历史舞台,同时,原来纺织工业从国家到地方的一条管理系统也不复存在。
不设专业管理部门,改由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为行业服务,这样的探索是在改革开放23年后才进行的。产业协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在什么地位,是个什么角色,什么业务范围,要做哪些工作等,这些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样板可学,因为国情不一样,因此还要靠协会自己去摸索、实践、创新和总结。办好全国性产业协会,适应客观形势上的要求,不仅会对全国纺织工业(国家范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会给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协会提供经验。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可以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基本上摸索出本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充当什么角色,怎么把这个庞大的产业组织起来,为这个产业和企业干哪些工作,做哪些事情,一点儿一点儿开始,逐步适应了要求,发挥了作用。(www.xing528.com)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做了哪些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协会工作呢?
第一,完善服务体系。
面向全行业,面向全社会的纺织企业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原有基础上,经过调整,健全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协会等十二个专业协会,把所有涉纺企业全部囊括进来。还有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中国纺织出版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等二十几个拥有各种职能作用的协会、事业单位和机构,把有关方面的工作都对应起来,把企业需要的服务尽可能不遗漏掉。由于在法律上这些协会、单位、机构都是独立的法人,所以,这个体系是个联合舰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是旗舰,其余都是一艘艘舰艇,大家都是为纺织产业服务、推动和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的社会组织。在各个协会、事业单位和机构里还有更加精细的组织架构,比如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下边又设立涤纶分会、锦纶分会、氨纶分会、再生纤维分会等十二个专业委员会。这也正如波特形容日本行业协会“像大伞般”那样,中国纺织产业的协会组织更全面、更周密、服务面更加完善。
第二,聚拢行业队伍。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纺织行业的几十万户企业,除极少的国有企业外,都无上级企业,都是市场经济中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一个行业里,如果企业是一盘散沙,这个行业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搞不好,就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也搞不好。所以一方面企业要有组织起来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要有个组织出头去组织,企业自愿加入。波特赞扬意大利的协会组织,说它扮演了多元角色,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得很好。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意大利的行业协会在客观上是把广大企业吸引到一块了。我国经过计划经济年代,本身聚集行业队伍就有一些办法,特别是中国纺联在市场经济中,大胆创新,所以纺织行业队伍迅速集结起来,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幸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要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抓特色产业集群和行业骨干企业。首先是在认识中国纺织工业存在大量块状经济的基础上,下决心要把他们组织起来,于是从2002年开始进行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就是不断发掘在县镇区域经济中纺织产业特色突出的地区,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协会密切联系,认真总结这些地方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的经验并给以宣传,同时,帮助他们查找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全方位服务。到2019年底,全国先后有239个地区进入中国纺织工业产业集群试点行列(本书附录中将披露这些产业集群名单),总计约有20万户企业,职工约900万人,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纺织经济的45%。同时,十二个专业协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直接会员队伍,目前会员总数超过6000家,纺织行业的优秀骨干企业基本上都是各专业协会会员。许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地区都是各专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或分会(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单位,甚至是主任单位。大家一起参与行业工作,研究和解决行业问题。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成立了流通分会(原名叫“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现有会员430多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尽在其中。
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般协会组织都会讲一句话,叫作“为会员单位服务”,但是,中国纺联强调的是为全国纺织行业服务,为行业所有的企业服务,不管你是不是会员单位,是不是试点集群。这应是我国产业协会组织的一个特点。
第二是抓职工队伍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行业始终重视职工队伍的精神建设和技能提高。郝建秀、赵梦桃等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纺织工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寸纱不落地”“万米无疵布”等精神,几十年来始终激励着纺织人并广为传诵。“郝建秀细纱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许多先进操作法都被拍成影像在百万职工中学习推广。各个工种操作比武、大赛也是经常热火朝天地进行。在自动化还不普及的年代,中国纺织职工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国际上最好的。到21世纪,纺织产业大军已达2000万人,专业主管部门撤销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坚持纺织行业职工队伍建设不放手。2006年纺织行业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评选并召开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这项行业工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曾一度停滞),后来每五年举行一次,这对全国纺织行业的职工是莫大的鼓舞。2003年“全国棉纺织行业细纱工操作大赛”在陕西咸阳举行,拉开了停摆多年的纺织行业职工技能大赛的序幕,而后中国纺联和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部等有关单位合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纺织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全国性棉纺织粗纱工、织布工、无梭织机操作工、针织横机工、纬编工、服装缝纫工、打版师、服装设计大赛、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等,令人眼花缭乱。而地方上的各种技能大赛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大赛往往从全国推动到各省市地区甚至企业,有的全国大赛高达几十万人参加。这些大赛大范围、大面积地促进了职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中国纺织职工的实物劳动生产率也是国际上水平最高的。
第三,凝练行业战略。
当国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综合管理部门、撤销专业管理部门时,也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而是让原来的专业管理部门转换为社会组织,为行业开展服务,而不是管理。作为全国性的产业协会组织,具有可以聚集和组织全行业专家、学者、骨干企业家、优秀管理者一起研究行业问题的条件,具有和行业相关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讨论工作的条件,也具有和行业基层密切接触的条件。因此,全国性产业协会有条件、有可能把行业的事情说得清、理得顺。这里一是要有甘于做好政府助手的心理,二是要有踏实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要认识到必须把行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凝练出头绪来,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意志,并把意见和建议提供给政府、行业、企业参考,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行业发展,没有凝练就没有引导。
为规划行业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起草了全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并且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讨论、修改、审定并分别由国家有关部门甚至国办名义发布。
2011年中国纺联汇集行业智慧,制定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该纲要提出了建设纺织强国的四大战略,即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以5篇22章73节内容,详细解析了如何走强国之路,成为引导全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南。为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总目标,从2004年开始,中国纺联每个五年发展规划中都会向全行业明确纺织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2004年提出“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要重点攻关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大技术装备,2010年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突破10大类50项关键技术,推广110项先进实用技术,2016年提出“十三五”期间要突破6大类30项共享关键技术和重点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
这些都是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凝练出来的结果,给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上述举的是事关行业全局发展战略的例子,而联合会体系有关工作机构、成员单位,特别是各个专业协会进行的工作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要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凝练出本专业获取的经验、教训和发展思路、途径。虽然,中国纺联及其成员单位所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建议只是给政府、行业、企业作为一种参考,但是这对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统一全行业思想、帮助企业努力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产业协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色。
第四,坚持服务为本,创新工作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协会既不是管理机构,更不是利益团体,它的本质是服务性质的社会组织,通过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业得到发展,因此,产业协会应该追求服务最大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历史不长,但是目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已经比较丰富而有实效。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吸收过去专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二是借鉴国外协会组织多年运行经验和改革开放后我国较早成立的协会组织的工作经验;三是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搭建各种平台,实现充分沟通。比如商贸平台,中国纺联主办的在国内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面料和辅料展”“中国国际纺机展”“中国国际家纺展”“中国国际纱线展”“中国国际针织展”等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展,每年办展总面积在百万平方米,不仅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参展。而且几十个有纺织产业的国家都来参展。同时中国纺联组织的境外展,如美国展、欧洲展也获得了企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展。又如会议交流平台,中国纺联及专业协会主办的国际会议,如“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国际棉纺织会议”“国际毛纺织会议”“国际麻纺织会议”“国际化纤会议”“国际针织会议”“国际家纺会议”“国际印染会议”“世界布商大会”“全球纺织供应链大会”等,召开这些大会,除了让国际纺织业界充分交流外,还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纺织产业和企业充分国际化,和世界接轨。而行业内部召开的各种工作交流、技术交流会议也很频繁,由于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所以也受到企业欢迎。
二是创立各种跨行业、跨地区、跨不同性质单位的合作方式和组织,解决行业发展问题。比如成立联盟实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像“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绿色无染纺织品创新联盟”“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还组织各种产业对接会,让上下游产业、相关产业相互衔接建立合作关系,甚至互相投资,融为一体发展,贯通产业链,稳定供应链。
三是树立行业榜样、标杆,鼓励行业内向先进学习。比如评选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评选纺织教育优秀教师和学生;评选全行业或各专业、各领域先进人物,像优秀企业家、领军人物、突出贡献者、学术带头人、创新人物;评选全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奖、产品开发贡献奖、质量奖、管理创新奖、服装设计金顶奖、十佳设计师、品牌服装大奖、家用纺织品设计奖、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QC小组、新锐品牌、纺织行业企业竞争力500强、专业100强;命名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中国纺织特色名城(镇)、产品开发基地、精品生产基地、各类先进企业(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全国性产业协会开展这类工作是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公平性来为行业树立典型,让全行业向先进学习,提高自己。这些互动不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集体、单位、区域)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荣誉,让他们宣传有据,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对协会本身来说,这是汇集、汲取行业精华的过程,从而凝练出行业、专业或领域发展的一些经验、思路、途径,引导行业走在理想的轨道上。当然,进行这类活动,关键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应办滥,同时要严防出现为了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出现“益誉交换”的问题。
四是培养公益力量,支持行业发展。一个行业里面有很多公共事项要做,而且有些工作还要用公益工作的形式去开展,做得越多,对行业发展越有利。像科技教育事业,2008年中国纺联在原“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向民政部申请注册“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正式获批。原基金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继承和发扬钱之光老部长开拓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艰苦创业的精神,推动科教兴纺,而由中国纺织工业总会(原纺织工业部)发起而创立的,每年都奖励全国纺织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2008年改建成“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后,陆续有几十家纺织企业慷慨解囊予以捐赠。到2019年底,基金会净资产已达1.3亿元。这些年开展了纺织行业科技成果奖励、支持科学研究项目和推广科技成果项目、纺织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奖励、纺织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全国纺织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等若干项目,1997~2019年总计投入9000余万元,支持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473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028名、优秀教学成果奖1555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111项、应用基础研究55项、科技成果推广292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65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28家单位。“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成为推动纺织产业前进的一股强力。据了解,这个基金会是我国加工工业中第一个产业科技教育基金会。目前“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还包括各方捐资专项用的“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纺织科技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科技奖”等。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也筹资建立了“绿宇基金”“恒逸基金”,用以奖励对中国化学纤维行业发展有益的研究和成功实践的项目。
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产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全国性产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在加强国家治理,深化改革中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现在同样叫“协会”这一称呼的社会组织各种各样,但不同界别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化艺术界的协会和产业界的协会就完全不相同。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非织造布制品瞬间成为重要物资。这些物资产品的生产立刻成为迫切的国家大事。中国纺联旗下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春节前在获悉武汉疫情和党中央的决定之后,立即主动开展工作,1月23日将平时所掌握的情况和即时与相关生产企业进行联系的情况,及时汇总出全国口罩、医用防护服的库存、生产能力和企业布局等情况,将准确的信息汇报给国家有关部委,并且在25日向会员企业、产业集群发出提前复工,保障口罩、医用防护服等主要物资供应的倡议书。27日协会开始全面办公,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原辅料供应、标准、产业链协作、物流等事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抗疫斗争中的表现得到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表扬。
上述情况也充分说明,不同界别的协会组织,国家要进行不同的管理。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实践中看,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掘产业协会组织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政府应该把产业协会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手使用,在管理上既要防止它不被办成利益集团或官僚机构,也要提供一定条件让它不去办成利益集团和官僚机构。
中国纺联“联合舰队”的服务工作是面向全行业的,是“普惠”性质的,当然包括产业集群在内。下面再介绍一下中国纺联在建设产业集群上做的工作,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产业集群中协会组织的作用和特色。
(1)搭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平台,各产业集群地区自愿加入,中国纺联与其政府实行联合共建。2002年以来,先后有239个地区加入试点行列,这些集群地区有纺织企业近20万户,从业人员约900万名,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5%左右。
(2)中国纺联每年召开一次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等协会也每年召开各自专业的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交流情况,包括形势、经验、问题、工作设想、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并寻找各种协作机会。
(3)为产业集群地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4)帮助数十个产业集群地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5)指导、协办、参加数百场产业集群地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大力支持其宣传区域品牌活动。
(6)在中国纺联主办的各个展会上为产业集群地区开辟专门展区,组织集群地区企业到国外办展或参加当地国际展会。
(7)推动产业集群地区进一步国际化,例如把重要的国际会议安排在产业集群地召开,组团到国外参观企业或参加会议,进行学习、交流、合作。
(8)组织产业集群地区对接会,贯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衔接。
(9)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请产业集群地区参加,许多活动安排在产业集群地区举行。
(10)2006年中国纺联专门制订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即CSC9000T,这是中国产业界第一个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社会组织的认可,也在产业集群地区广泛推广。
(11)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了15个纺织品检测中心,23个纺织面料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