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期间的工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期间的工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的状况是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却毫无工业基础,国际上被帝国主义全面封锁,且还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前期就很好地发挥了这个优势,特别是纺织工业,成绩相当显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纺织工业就被列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1949年11月1日,主管全国纺织工业的纺织工业部就正式办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纺织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是与“基地”建设密不可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经济期间的工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的状况是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却毫无工业基础,国际上被帝国主义全面封锁,且还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形势十分艰难。

我国是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济建设经验,全盘向苏联学习,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政府配置资源,但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或者说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干事情,因为是公有制,政府不仅可以确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形式,而且还可以对项目实行全额投资,一旦目标确定,往往很快可以达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前期就很好地发挥了这个优势,特别是纺织工业,成绩相当显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纺织工业就被列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1949年11月1日,主管全国纺织工业的纺织工业部就正式办公了(纺织工业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第一批部委之一,而且部址定在东长安街上,隔着公安部就是天安门广场,可见纺织工业地位之重要)。在纺织工业部的组织领导下,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把纺织业布局在若干地方,快速发展起来。

1949年我国只有棉纺锭499.6万锭,毛纺锭12.93万锭,经过自力更生,到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短短十三年,棉纺锭达969.6万锭,翻了一番,毛纺锭达24.72万锭,也翻了一番。

又经过60年代、70年代波折不断地发展建设,到改革开放前夜,我国纺织工业已经成为国际纺织业界的重要一员了。1977年世界总计棉纺锭(环锭)15199万锭,我国有1499.1万锭,占比为9.86%;总计织布机307.3万台(其中自动织机为64%),我国有48.19万台(其中自动织机为79%),占比为15.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纺织工业之所以发展较快是与“基地”建设密不可分的。这些基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就有一定纺织产业基础的地区,如上青天(即上海青岛天津)、苏锡常通(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沈阳、大连、武汉、重庆、佛山等这些“老基地”;另一种是过去没什么基础的地区,如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咸阳等这些“新基地”。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这些基地占据了全国纺织产品生产的绝大部分份额。像北京、河北、河南、陕西这四个新发展的地区,1949年棉纺锭只有16.24万枚,只占全国的3%,到1978年底已发展到336.03万枚,占全国的21.51%,棉纱产量占全国的22.9%,棉布产量占全国的22%,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21.3%。(www.xing528.com)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纺织工业的组织领导者在计划加快纺织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产业链的完善、相关产业的配套,考虑了科技机构的建设,考虑了纺织专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学校的建设以及新工人的培养。

从全国整体纺织工业来说,从50年代开始就相继建设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还有机械研究所、器材研究所、棉纺研究所、毛纺研究所、针织研究所、印染研究所、丝绸研究所等专业科研单位,1960年,全国不同专业、不同规模的科研机构有60多个,到1981年发展到97个。相继建成了纺织工业部直属的八个高等专业学校,数十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还有各地办的成百所纺织技校(大型企业几乎都有厂办技工学校),三十年来培养了大批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组建了直属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队伍,近20家企业生产棉纺织、毛纺织、丝绸业、针织业、印染业等十多个行业需要的设备,70年代就有成套的设备出口援外。在纤维原料方面,为了解决天然纤维的供应不足,五六十年代抓人造纤维的生产,在南京、新乡、保定等地建设化纤厂,1972年又开始上海石化总厂、天津石化总厂、辽阳石化总厂和四川维尼纶厂这四大化学纤维厂的建设(1984年划归石化部门管理)。

从各个生产基地来看,也基本上是这种配套建设的形式。比如老基地上海市,拥有棉纺织、毛麻纺织、丝绸、针织、化学纤维、印染、服装、手帕、线带等行业,建设了大量的生产企业,产业链完整,堪称全国最为全面的纺织产品生产基地,而且有相当实力的纺织机械和器材工业公司,其能力仅次于纺织工业部直属的纺织机械工业公司,上海市建有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若干个纺织行业研究所,1952年在迁来的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华东纺织工学院(先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现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纺织专业院校,国家“211工程”大学,还有各类纺织工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老基地天津市也是如此,不仅纺织产品生产门类齐全,而且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公司、纺织研究所、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工学校,各种企事业单位齐全,实力也很强。新基地同样如此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省区域有相当的纺织机械制造生产能力,有相应的研究所,有郑州纺织工学院及各类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工学校。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陕西省区域,也有很强的纺织机械器材生产能力,有面向全国的纺织器材研究所,有西北纺织工学院及各类纺织工业学校、技工学校。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的领导者,具体地说,就是以钱之光为代表的纺织工业部领导(钱之光从1949~1981年为纺织工业部主要领导),在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坚持不懈抓基地、抓纺机、抓原料、抓科技、抓教育,使得中国纺织产业到改革开放前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化学纤维生产和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为日后真正跨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要说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纺织工业的发展思路,与现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在本质上是不是很相似呢?这个问题将在第四章再做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