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鉴语言学的结构分析,指出“规划”这一术语包含了指示和表达两个组成部分,适用于城乡规划或作为城乡规划基础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此可区分为指示性、评价性和规定性三种分类模式。规划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调查—分析—规划”为语言学的三种模式提供了前后递进的逻辑性对应关系。调查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即指示性的土地利用分类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指示模式的核心是事实,为纳入新的事物,指示模式是可扩充的;分析是在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研究,评价模式的核心是价值,价值的特征是随评价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评价模式的分类也不是固定的;规划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具体落实目标,规定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法,不同规划所面临的问题或构建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具体采取的行动或控制手段通常是创设性的,即规定模式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2)从逻辑学的角度指出,科学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应建立可扩充的平行维度的分类体系,或为规划实践留有创设土地利用新类型的弹性空间。平行维度的分类体系适应了三种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若发现或创设了新的土地利用属性,则平行增加新的维度,扩充分类体系。平行维度的优势还在于它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维度进行选择或组合,从而产生实践中不同的分类类型。
结合土地利用分类的三种模式、分类的维度以及分类体系的结构和空间层级可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多维土地利用分类理论框架。
(3)多维理论为解释当代各种土地利用分类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视角。其中土地利用分类的规定模式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规划体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定模式的手段选择上。美国土地利用分类的规定模式中,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最终转译为区划中的土地利用法规,直接作为开发控制的依据,体现“控制性”规划体系的特点。英国“自由裁量式”的开发控制体系决定了开发规划并非开发许可的唯一依据,地方规划通过强化开发政策表达的深度和精度,引导开发控制的决策。同时开发规则结合开发活动和许可要求进行分类,作为通则式管理的依据。总括而言,英美土地利用分类的规定模式中,分类维度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较好地适应规划多样化的目标并有效地衔接开发控制。
【注释】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0
[2]Guttenberg A Z.New Directions i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1965)[M]//Guttenberg A Z.The Language of Planning.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2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条文说明的3.3.1提到:本分类没有采用划分“混合用地”地类的方法体现用地的兼容性,主要考虑“混合用地”这一概念含义不清。为反映现状中这种用地混合的实际情况,在分类时宜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对其进行分别归类,而不宜笼统用一种“混合用地”来代替。
[4]Guttenberg A Z.New Directions i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1965)[M]//Guttenberg A Z.The Language of Planning.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34
[5]路易斯·霍普金斯.都市发展——制定计划的逻辑[M].赖世刚,译.台湾:五南出版社,2006:51
[6]Guttenberg A Z.A Multipl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25(3):143-150
[7]City of Seattle Department of Planning&Development.City of Seattle Comprehensive Plan[EB/OL].[2014-05-06].http://www.seattle.gov/dpd/cityplanning/completeprojectslist/comprehensiveplan
[8]徐颖.日本用地分类体系的构成特征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6):22-29(www.xing528.com)
[9]林康义,唐永强.比较分类类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45-56
[10]阿尔伯斯.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M].吴唯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0
[11]也有一些国家的城乡规划是包含了跨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规划,但区域规划并非本书讨论的重点,因此没有引入区域的概念。
[12]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24(6):40-42
[13]王朝晖,师雁,孙翔.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图则编制研究——基于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03,27(12):41-47
[14]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2
[15]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545
[16]该规划全名是《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1994—2014年增长管理规划》,于1994年出台,并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05年进行修编,补充完善相关内容。
[17]都市中心是城市中密度最高的地区以及作为区域性的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混合用途、住房和就业机会。与都市中心一样,制造业/产业中心在区域层面指定,是重要的区域性资源,将推动城市的产业发展。核心型都市集合是实现住房与就业平衡的社区,通常密度比都市中心小。这些地区将关注于商品、服务的供应,提供社区的就业机会,无需与都市中心紧密联系。居住型都市集合主要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但不一定提供集中的就业。引自City of Seattle Comprehensive Plan。
[18]Bruton M,Nicholson D.Strategic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British Development Plan System[J].The Town Planning Review,1985,56(1):21-41
[19]目标1:在伦敦的增长边界内容纳增长,同时不侵蚀绿色空间;目标2:将伦敦建成一个更适宜人们生活的城市;目标3:使伦敦的经济增长基础雄厚且具有多样性,从而成为一个更繁荣的城市;目标4:推进社会的融合,消除隔离和歧视;目标5:提高伦敦的可达性;目标6:将伦敦建成一个减少对气候变迁的影响,更具吸引力、设计得更精致的绿色城市。引自The London Plan-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February 2004)。
[20]例如机遇性增长地区将能够提供至少5 000个就业岗位或2 500个家庭或两者兼而有之,并配套相应的其他功能,如商店、休闲设施和学校等。这些地区包括主要的“棕色地带”和那些拥有高密度增长潜力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