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后,亚洲各经济体在货币合作上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央银行间本币互换安排日益增多。除“清迈倡议”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建立起的2,400亿美元储备库以外,中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均与区内其他经济体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日本与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泰国等经济体的中央银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金额总计660亿美元左右,并与印度等经济体签署了本币与美元互换协议。印度中央银行自2012年起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总额约20亿美元的本币、美元和欧元混合的货币互换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蒙古国、卡塔尔、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16个亚洲经济体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超16,600亿元人民币,约合2,400亿美元。
本币互换安排不仅为有关央行提供了国际收支项下的流动性支持,而且对促进亚洲经济体间贸易、投资使用本币计价、结算发挥了积极作用。从SWIFT的最新统计看,2021年1月,用于全球支付结算前十名的货币中,亚洲货币有五种,即日元(3.49%)、人民币(2.42%)、港元(1.42%)、新加坡元(0.99%)以及泰铢(0.94)(见图6.2)。在全球贸易融资市场前10名的货币中,除了排在第一位的美元(87.04%)、第二位的欧元(6.45%)和第八位的英镑(0.27%)外,其余全是亚洲经济体货币,即人民币(2.15%)、日元(1.59%)、印度尼西亚卢比(0.39%)、阿联酋迪拉姆(0.36%)、沙特里亚尔(0.29%)、巴基斯坦卢比(0.17%)和越南盾(0.15%)(见图6.3)。
图6.2 全球支付结算货币占比排名(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SWIFT Watch。
图6.3 全球贸易融资市场货币占比排名
资料来源:SWIFT Watch。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