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与实证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内容上的研究主要归为两个方面,即农户土地使用权和农产品的产业化。
在农户土地使用权方面,韩连贵提出,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近年来都开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以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企业公司为主要形式,也形成了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模式,更有工商,以及“三资”企业介入,提供生产基地配套[61]。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移,生产基地的形成,促使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相对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快形成农产品加工销售产业链[62]。娄文光提出,依法搞好农户土地使用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满足了土地的需求,才有可能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63]。李启文则提出当前农户土地使用权转移也存在问题:耕地使用权期限长;流转土地用途与国家政策法规相冲突;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48]。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刘成玉[64]对农产品流通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只有存在产品流通,才会有产品发展,直至最后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化;其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可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最后,农产品流通是一种保证,只要农产品流通顺利,农业效率就有可能提高[65]。温思美提出,农产品流通体制与农业产业化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产业化的运行效率[66]。(www.xing528.com)
大部分研究是从实践的宏观层面出发,对农业产业化内涵、意义、实践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有研究者从微观角度出发,运用交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研究,奠定了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67];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只有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农业[68];换句话说,如果要搞明白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国于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进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积累的过程中渐渐获得了一些成效。生秀东在总结了20世纪九十年代的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规模经济并不能对农业产业化作出科学的说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必须关注二元经济和双轨体制带来的深远影响[69]。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界定,我国学者比较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其主要是偏向于规范性的描述,而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定义则更偏向实证[70]。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的结构布局、专业化的生产、科学化的经营、系统化的管理以及商品化的服务,逐渐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生产体系[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