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核算应努力使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更加真实、完整,使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具有决策价值和反馈价值。
企业所得税依据企业的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对象征收,可以扣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
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照本法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所得税额。
税前扣除项目的原则主要有: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可能与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不相称的,于是就产生了纳税差异,如:
(1)出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上存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预计负债的确认等。但根据税法的确定性原则,费用和损失只能在实际发生时据实列支。
(2)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计量,目前适用的有投资性房地产(满足条件的选择)、FVOCI、FVTPL等资产。但根据税法的历史成本原则及确定性原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未来实现时据实反映利得或损失。
(3)根据税法的合理性原则,某些行业的广告费用和业务宣传费用,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15%,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在以后年度结转。(www.xing528.com)
(4)根据税法的产业引导功能,企业发生研发支出可加计75%扣除。
(5)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6)根据相关性原则,向关联企业的捐赠等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可以在税前扣除、行政性罚款不得在税前扣除、超过标准的业务招待费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如行政罚款、国债利息收入、非公益性捐赠、超支的业务招待费等。
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与计入税前会计利润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将会在未来转回。根据将会导致未来“少交”或“多交”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造成的暂时性差异、预计负债造成的暂时性差异、折旧(摊销)年限和方法与税法规定不同造成的暂时性差异等。
若纳税差异导致未来“少交”所得税,则表明企业存在一项经济资源,应确认为一项资产,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若纳税差异导致未来“多交”所得税,则表明企业存在一项现实义务,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即递延所得税负债。这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精髓所在,也是学习所得税会计的一大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