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产品贸易的研究
国外学者针对水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较早的研究见日本的清光照夫和岩崎寿男的《水产经济学》(1996)。该书系统论述了日本水产品的价格形成、市场机制及对外贸易结构等问题,并对日本渔业的生产函数、价格变动趋势和水产品需求弹性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奠定了水产品市场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Scott Rozell和中国学者黄季锟(1998)在《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中,测算了水产品的价格、生产、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弹性及其与替代品的交叉弹性。另外,由于2000年以来渔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FAO于2001年开始在渔业委员会中成立了水产养殖小组委员会,以便于各国、各地区交流发展水产养殖的经验,讨论推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
在水产品贸易及其结构的研究方面,更多研究者关注水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James L.Anderson所著的《水产品》(2004)一书,在介绍水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动态的基础上,对水产品市场链中的各个环节做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目前世界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各国(地区)都有其各具特色的优势水产品,为此部分学者就本国(地区)的某类或几类水产品贸易状况做了相应的研究(Sproul&Queirolo,1994;Lem&Marzio,1996)。
2.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世界上关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其他农产品要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来衡量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且主要针对某类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www.xing528.com)
Cai和Leung(2007)认为比较优势可以为水产业发展的商业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富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评价了两种常用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分别是比较优势指数法和国内资源成本法。Asche和Tveteras(2004)指出,水产品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水产品价格的降低,进而提高了水产品的竞争力。
还有部分学者从食品安全、营销等多个角度研究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如Josupeit等(2000)认为,随着水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水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要求。他们还指出,切实有效的营销体系、关税和可持续发展等是实现水产品贸易长期发展的需要。而Spencer Henson等讨论了印度喀拉拉邦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其他标准,指出喀拉拉邦水产品主要市场之一——欧盟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喀拉拉邦水产品的粗加工部门影响最为严重。
世界各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国情对本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如Hong和Kim(2010)运用竞争力指数评价了韩国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M.Teweldemedhin(2008)从比较竞争优势角度讨论了厄立特里亚的渔业;Lee等(2003)运用净盈利率(NPP)和国内资源成本(DRC)这两个指标衡量和比较了我国台湾与大陆以及我国与日本的鳗鱼产业竞争力;Love和Langenkamp(2002)对澳大利亚进口水产品竞争力进行了评价;Pavlovich和Akoorie(2005)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北美小镇纳尔逊的海产品加工业,运用波特的理论框架建立了纳尔逊海产品加工业的多部门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