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汇总

国外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汇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开始着手研究该问题,并于1983年成立了“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由30名专家组成,专门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后来,美国其他学术和商业机构也纷纷介入相关研究。

国外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汇总

美国是最早关注与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受到日本制造业崛起的竞争压力,美国政府部门开始从国家宏观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开始着手研究该问题,并于1983年成立了“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由30名专家组成,专门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后来,美国其他学术和商业机构也纷纷介入相关研究。如纽约证券所和美国工程研究院分别开展了题为“美国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之评价”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叶,英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开始着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IMD着眼于国家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从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出发,建立了国际竞争力模型。

1.关于竞争力来源的研究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最早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竞争力问题的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他在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论述了竞争力问题,形成了颇具影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和政府等六要素出发分析了一国如何获取国际竞争力,建立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引发了不少批评和质疑,如格瑞威(Greenway,1993)认为:“他所提出的模型既没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来表达,也没用规范的数学推导来证明,根本不能被称为理论。”鲁格曼等人(Rugman&D'Cruz,1993)和邓宁(Dunning,1992)认为:“波特所提出的决定因素不是什么新东西,可以说是比较优势理论各种观点的旧调新弹,因为他没有注明其模型中各个观点的出处,因此很难说他的模型和解释是其原创作品。”

另外,不少学者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一些修订和改进。如美国学者约翰·邓宁(Dunning,1992)将“跨国经营”作为第三个辅助因素纳入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分析。另外,鉴于小国经济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不能在“钻石模型”中得到很好的解释,鲁格曼(Rugman,1993)等人根据加拿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纳入跨国经营分析(美国对加拿大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此外,针对韩国经济发展的事实,韩国学者乔东逊(Cho,1994)构建了九要素模型(the nine-factor model)。他将九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要素;另一类是人力要素。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与以上八要素共同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

2.关于竞争力的评测方法的研究

竞争力问题被提出来之后,摆在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指标来评测竞争力,也就是如何将竞争力量化,使之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竞争结果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二是以竞争力影响因素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以竞争结果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

(1)产业产出的购买力评价方法。代表性的研究有荷兰格罗林根大学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组”(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Project,ICOP)所提出的“生产法”(approach of origin)(Jorgenson&Kuroda,1992)。他们通过产业来源法计算出世界主要大国和强国(地区)自1983年以来产业产出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同时根据该数据计算出各国(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来对多国(地区)进行比较(Ark,1996)。(2)使用进出口指标数据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目前使用的指标较多,例如,Carmichael(1978)使用贸易竞争指数(TCI)来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而Lundberg(1988)在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时则使用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某个产品的内部市场生产与消费之差和整个内部市场生产总额与消费总额之差的比值)。然而,各指标的准确性和解释力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相比较而言,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比贸易竞争指数更为精准,因为前者考虑了内部市场消费的影响。(www.xing528.com)

以竞争力影响因素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综合起来的综合评价。如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世界银行(WBG)的国家竞争力数据库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以及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就主要采取该综合评价方法。另外,波特对产业(企业)竞争力的分析评价方法也是既考虑产业内部因素又考虑外部环境(包括机遇和政策)因素的综合评测方法。多因素综合法的优点是分析比较全面,但其也有缺点。由于各个因素及因素间的关系难以直观观测,在确定每个因素的影响权重时必然会带上某些主观成分。还有一些学者使用了历史分析方法对一国(地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例如,哈特(Hart)从产业投资、产业规模、技术变革、危机频率及企业家精神等多方面对美国、欧洲及日本的钢铁业、汽车业及半导体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 (Hart,1992)。

总的来看,国外关于竞争力的研究由最初源于贸易竞争力的变化研究,即竞争力结果的评测,到目前已形成不但考虑市场竞争力的结果还考察市场竞争力背后的产业因素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3.关于农产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IMD将农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创造和增加农产品产量的能力,即生产率水平。国际上关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比较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两方面,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

(1)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比较

世界上有诸多学者曾利用计量模型对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领域的适用性进行验证。他们有的选取几个部门进行研究,有的针对某一部门进行细分,然后验证其贸易流向是否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其中,IMD每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研究报告》设计了评价一国(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六项指标:农业生产率、水稻产量、小麦产量、大豆产量、玉米产量及粮食产量增加量。而部分学者从资源禀赋角度考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认为要素禀赋差异可以解释部分大宗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差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Leamer(1984)和 Wesley等(2000)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利用市场份额、竞争力指数以及产业内贸易等指数对不同国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如Duren等(2010)利用利润和市场份额两个指标实证分析了加拿大和美国的麦类、水果蔬菜家禽、肉类和奶制品等五个食品加工产品的竞争力。Salvacruz(2009)采用国际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份额获利指数和出口比重三种指标,比较分析美国和东盟成员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学者运用生产成本高低来比较各国(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如Hayenga等(1998)运用猪肉生产和加工成本所构成的总成本比较分析了美国、丹麦、加拿大、荷兰猪肉出口的竞争力。近些年,更多学者倾向于运用贸易指数和产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如Fischer和Sebastian(2007)构建了一个包含生产力、盈利性和产出增长等多维的产业竞争力指数,实证考察了1995—2002年13个欧盟国家饮料和食品行业的竞争力状况。Wijnands等(2007)基于国际经济学方法提出了五个衡量竞争力的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Balassa指数、劳动生产力、特定产业实际增加值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增加值。他们基于该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了欧盟食品产业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四个竞争对手的现实竞争力,并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分析了未来食品产业竞争力的发展。

(2)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国际上大多数相关学者都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Salvacruz(2009)和Metcalfe(2009)的研究。前者通过回归分析讨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竞争力受利率、劳动力可得性和由对外援助、FDI以及农场规模驱动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后者则将环境规制作为亚变量纳入一个复杂的计量模型中,讨论了美国和加拿大环境规制对两者猪肉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的环境规制并不会显著地影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而欧盟相对更加严厉的环境规制短期内实际上有助于提高美国猪肉生产者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