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中的变量影响成果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中的变量影响成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交网站的转换成本也是持续使用研究中的一个考虑因素,陈瑶[14]、黄贺方[31]的研究中,都在ECM的基础上引进了感知转换成本并证实了其对使用意向的显著影响。关于个人动机方面的变量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是姜峰博士[25]在其论文中提出隐性成就动机、隐性权利动机和隐性亲和动机在社交网站持续使用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中的变量影响成果

由于目前社交网站持续使用意向研究中所采用的变量没有系统化的分类,且众多学者应用的理论也复杂多样,同一个变量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理论中,甚至有些研究是结合了不同的理论。因此本文旨在对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变量做简单的梳理,对变量的分类参考姜峰[25]的简要处理。因意向与行为是最终研究变量,故本文参照姜峰的分类,按照个人与情景的互动、激励、评估和个人动机来介绍。

对个人与情景的互动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期望确认度这一变量,如Hu[26]、陈瑶[14]、姜峰[25]等。另有人采用期望差异度[27]、确认程度[13]等概念,基本的内涵意义与期望确认度一致,都是感知到的效用与期望相比较的差别。

归属于激励的变量较多,如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感知有用性为期望确认模型中的变量,所以学者研究得较多,如Hu[26]、陈瑶[14]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证明了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的正向作用显著。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姜峰[25]的研究则表明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感知趣味性也是在研究中常被用到的变量之一,Kang[28]、陈瑶[14]、彭希羡[29]等人在研究时也都在模型中引进了该变量。与感知乐趣性相近的是感知娱乐性,Rosen[30]和Kang[28]等学者都证实了感知娱乐性的作用,国内学者范岚[13]在以微信为对象研究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时,也证实了其会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陈瑶[14]参考了Gefen等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在社交网站的持续使用研究中引进了感知易用性,也证实了其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正向作用,黄贺方[31]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社交网站的转换成本也是持续使用研究中的一个考虑因素,陈瑶[14]、黄贺方[31]的研究中,都在ECM的基础上引进了感知转换成本并证实了其对使用意向的显著影响。刘丹迪[32]在研究中提出了移动SNS持续使用模型,表明感知成本影响持续使用意愿。

感知价值表示用户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对比之后的感受,黄贺方[31]在研究移动社交网络时引进了感知价值这一变量。除此之外,廖萍[33]对价值进行了细分,她把价值分为娱乐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和程序价值四种,分别研究它们与持续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发现娱乐价值和功能价值对持续使用意向的正向作用不显著,而程序价值、社会价值的正向作用显著。

在社交网络的使用中,除了成本、价值外,隐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周阳锦[34]把感知隐私风险纳入研究,发现其对持续使用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与此类似,彭希羡[29]在研究微博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时,引进了隐私安全性这一变量,发现微博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受到隐私安全性的直接影响。刘丹迪[32]在研究移动SNS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时也发现了隐私顾虑对持续使用意向具有影响。

Kim[35]在研究社交网站的持续使用意向时,在ECM模型中引入主观规范,周阳锦[34]在研究移动社交网站时也把主观规范变量纳入研究,发现其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正向作用。(www.xing528.com)

除了以上变量外,热米娜·阿布都卡的尔[36]在研究SNS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时,引进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通过正向影响满意度而间接影响SNS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王晓丹[37]在微信用户的持续使用研究中发现情感性承诺对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正向作用。李倩[38]等基于ECM,引入感知服务可达性因素,证明了感知服务可达性对用户满意度具有影响,进而影响持续使用意向。黎斌[39]在研究微博时,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和畅理论,发现用户的畅体验通过满意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姜峰[25]在研究中发现心流体验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具有重要影响。刘丹迪[32]在研究移动SNS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时,发现虚拟社区感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黄贺方[31]在研究中发现习惯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形象通过意向满意度来间接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此外,范岚[13]、Lin[56]等人认为,用户能够感受到的社交网站用户数量对其是否持续使用该社交网站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感知用户性对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正向影响。

归属于评估的变量主要是满意度,其是ECM中的重要变量,基本被各个学者所采用,如Hu[26]、陈瑶[14]、姜峰[25]等,在此不再赘述。

关于个人动机方面的变量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是姜峰博士[25]在其论文中提出隐性成就动机、隐性权利动机和隐性亲和动机在社交网站持续使用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变量外,还有一些文献用到了其他一些变量,但是相较而言代表性较弱。具体研究变量如表2-1所示。

表2-1 社交网站研究变量汇总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