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工作,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它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目前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中,主要的客体对象被分为两大群体:组织社会化群体和非组织社会化群体,即通常意义上所谓的老员工与新员工,本文主要聚焦对新员工的激励技巧。
新员工是非组织社会化群体,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一群体的满意度对提高入职效益、减少员工的招聘成本与离职成本、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益意义重大。新员工主要来自于三大群体:社会群体、毕业生群体和内部员工群体,对其激励应采取差异化定位策略。
社会群体:是指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取得一定工作成绩的应聘者。这一群体具有不易改变的习惯、自我中心的影响和一定的工作价值等特性。他们再择业的目的或基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与工作条件;或基于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与前景;或基于企业强大的生命力;或基于丰厚的薪酬福利待遇;或基于家庭的因素。与之对应的在激励上或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或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工作设计;或提供较高的薪酬福利。这种再择业的动机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因此获取这样的动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企业招聘者在面试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获取求职者的择业动机。(www.xing528.com)
毕业生群体:是指刚从学校毕业的应聘者。这类群体具有职业区空白、可塑性强、职业自我定位模糊、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易于比较和表现等特性。从近几年就业状况调查来看,这类群体在择业时更看重的是良好的地理位置与工作条件、良好的资讯条件、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和更好的培训与发展机会。因此在经过双向选择进入企业之后,企业更应根据各自的职业兴趣与专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锻炼机会和资讯获取渠道。尤其重要的是鉴于其经济上的拮据,根据其业绩提供相对于市场中位甚至偏上的薪酬水平。正是因为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我的价位是最好的”,而导致了很多优秀毕业生的流失。
内部员工群体:是指直接在企业内部岗位之间应聘的员工群体。这一群体具有一定范围的组织社会化,已经接受了企业文化,但对于新岗位具有陌生性。对于这一群体的激励更应侧重于根据业绩的考核给予相应的荣誉感、成就感与物质激励。
充分分析不同类型新员工的入职动机,采用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在利用物质激励的同时,充分发挥非物质激励的效应,对提高整个新员工的价值效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