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失衡,限制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失衡,限制经济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巨大的人力资源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总体供给不足。图3.6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图[16]2.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明显体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发展第三产业是各国的共同选择。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服务的迁移路线,都与产业机构调整路线一致。

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失衡,限制经济发展

1.服务供给与人力资源发展需求不匹配

吉林省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吉林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15—64 岁)有2186.7 万人,占人口比重79.63%,而当时全国比重为74.53%,排名全国第5 位,这说明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3]。最近五年来,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表。吉林省2017年16—59 岁1833.72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7.48%。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未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与此同时,吉林省也面临着如何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的难题,保障社会高质量的就业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虽然近几年吉林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呈现减少趋势,但绝对数值仍然十分巨大。但是与如此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储备相比,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规模2017年才达到89 亿,实在不相匹配。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任务。

表3.4 吉林省人口与劳动力资源(2010—2017年)[14]

吉林省的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与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相一致。中国是劳动力大国,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这几年在不断下降,但相比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量仍旧十分巨大。《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90199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600 万人。尽管劳动力人口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但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九亿多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优势。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吉夫·桑亚尔在一份报告中称:“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劳动力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劳工群体,而劳动力的数量变化,也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转变[15]”。“人口红利”的减少,更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与巨大的人力资源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总体供给不足。从国际上看,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使全球行业营业收入达到数千亿美元。2011年,国际私营就业机构联合会(CIETT)调查的全球39 个国家共有14 万个私营就业中介机构,17.9 万个分支机构,从事职业中介工作的人员有863000 人。根据人社部的统计,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2303 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8058 亿元、2015年的9680 亿元,2016年全行业总收入更是跨越万亿门槛,达到1.18 万亿元。(见图3.6)但是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规模仍旧相差甚远。2012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营收总额为4070 亿美元。世界上实力较强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每年创造的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都是十分可观。仅德科公司一家,2013年的营业利润就达10.34 亿美元。而我国仅有中智(CIIC)一家公司进入到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的十强,虽然中智公司以23.7%的营收增长率,在2013年度的表现十分抢眼,但在营业利润总额度上与其他名列前几名的国外公司仍有巨大差距。在全球每年超过2000 亿欧元的市场规模中,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占比仅是蛋糕的一小块而已。这与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极不相称的,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仍旧有极大的开拓空间有待发掘。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总量不多、规模偏小、营业值不大。中国的私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虽然不少,但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所占份额并不大;中国私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实力不强,与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并不匹配。

图3.6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图[16]

2.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明显体现出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发展第三产业是各国的共同选择。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中国经济抵御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先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必要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17],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主要依托第二产业向依托一二三产业同时协调发展的转变。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服务的迁移路线,都与产业机构调整路线一致。纵观发达国家产业机构调整都遵循了从劳动密集型到物质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资本密集型,最后发展为知识密集型的规律[18]。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分析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后提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而人均国民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会转向第三产业[19]。配第—克拉克定理确实被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所证明,主导产业是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路径发展的。产业机构的发展与调整,会对人力资源的迁徙与改变产生互动影响。我国的人力资源移动路线也应是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进,或者说随着社会人均实际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存在着依次此消彼长的变迁规律,劳动者为了得到更多收入,追随着经济利益的流向,将遵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流动规律。如果说第一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就是物质资本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第三产业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图3.7)第三产业包含的行业品类繁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各样,且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恰恰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能够提供的服务。

图3.7 产业结构演变与升级伴随劳动者素质的逐步提高[20](www.xing528.com)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在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之后持续上升,2015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首超50%。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机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中国的“服务化”进程势不可挡。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2009—2017年吉林省第三产业贡献率从2009年的37.9%上升到2017年的44.8%。省内的产业基本属于“二、三、一”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势必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落后走向发达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第三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最终成为最庞大的产业。

表3.5 吉林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百分点

资料来源:吉林省年度统计公报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社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吉林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减慢的情况下,能实现平稳就业,甚至实现了城镇就业高于预期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明显。随着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不仅需要现有具有现代技能的创新性人才在适合的方位上发挥作用,也需要将从第一、第二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原低学历、低能力的劳动力,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第三产业的要求,这也是吉林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目前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显然未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供需平衡要求。

3.供给与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

一方面,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需要人力资源服务提高供给。近几年,吉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基本维持稳定的态势,2011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25 万人,2013年55 万人,2014年54 万,2015年52.5 万人。而高校毕业生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省内高校较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屡创新高。2011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5.6 万人,2012年16.4 万人,2013年16.8 万人,2014年17.2 万人,2015年17.7 万人,2016年达到18.7 万人。大量的就业需求给人力资源服务的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城镇不仅要解决每年新毕业生的增量,而且还要解决往年未就业毕业生的存量问题,即使不将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就业人口计算在内,城镇自身每年新增的待就业人口也在持续增加,这无疑增大了城镇要解决的就业人口的负担。

另一方面,乡村进城的就业人口需要人力资源服务提高供给。吉林省乡村每年都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不断转移。城镇能消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大幅提升了城镇吸收就业的能力,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在经济下行的态势下,面对城镇化的压力,未来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可能面临更多困难。吉林省在劳动力资源中,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造成城乡就业压力巨大。2014年全省共有乡村劳动力757.95 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533.6 万人,占乡村人口比重为42.9%。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农村人口不从事农业劳动,这部分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向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出挑战,如下表。

表3.6 吉林省乡村人口与劳动力情况(2005—2016年)[21]

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可以为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发挥效用。除了不能大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领域,其实人力资源服务业本身也在创造就业岗位,但数量有限)与优化就业结构之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无论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还是提供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抑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事实上,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作用确实正在逐渐体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2013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月4.35 亿次,比2012年提高约500 万,服务单位数比2012年增加114 万次,增长约6%。2016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帮助17674 万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共为2820 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服务。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14年成功实现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流动达220 万人次,举办的各类培训、招聘会等,数量也年年攀升,2017年举办招聘会(交流会)4446 场(其中高校毕业生专场交流会1129 场)。

与需求相比较,吉林省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独特作用发挥的仍旧远远不够,并未能与就业需求相匹配。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在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产生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可以大展拳脚。例如,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可以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促成劳动者甚至全社会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升值。又如,人力资源服务在减轻企业用工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同时,可以扩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步改善社会保障的待遇质量,提升社会保障的层次。人力资源服务还能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但这些方面,目前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尤其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职能应该逐渐完善健全,其范围的覆盖城乡,保障了公益性就业服务的提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将会促进全社会人员共同关注、参与就业工作,并能创造更加利于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扩大并提高就业的目标。还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本应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业务量重要的板块,但目前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主要是最基本的中介服务与档案管理,并没有发挥出高端人力资源的优势,服务没有体现出与非高学历劳动者的差异性,这表明,吉林省人力资源服务作用尚有巨大的发挥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