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者提出,人力资源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增加区域内人口就业数量的作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使企业效益率提高;迎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等[17]。姚战琪(2012)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源服务组织与经济发展的意义:增加了区域就业数量、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优化了国家产业结构[18]。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意义十分重要,但当下研究成果体现出理论界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研究仍远远不够。
2.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特点
李震(2003)从前景展望的视角呈现了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提高人力资源机构总体素质;面向社会、企业和专业人员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须做到四化:专业化、标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19]。也有学者预计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未来将呈现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国家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研究认为,虽然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服务内容已涵盖所有业务,但是存在分布不均的特点;人力资源服务业来自政策的支持加大、相关法律制度体系逐渐完善,行业标准开始建立;今后需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可以通过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审批许可制度,使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和行为更加规范,注重日常管理,进行年检[20]。来有为(2012)认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覆盖面日益扩大,满足不同人群要求的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人力资源服务的内容也随之变得多元化,但人力资源行业服务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21]。董小华(2013)指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中得以确立;经营性服务机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产业集聚特点凸显人力资源服务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使不同层次的求职者和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22]。这些进步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达到广覆盖、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得以明显提升。
自2010年上海建设成第一个人力资源产业园后,人力资源产业园成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各地迅速建立,对其的研究也不断累积。樊文(2016)认为我国人力资源产业园面临着制度设计、管理体制、产业政策、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产业园的进一步发展[23]。张维(2017)认为人力资源产业园可以发扬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专业性和灵活性特点,由于众多人力资源机构的集聚还将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协同,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形式[24]。很多学者在具体地区产业园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的建议。赖声裕智(2017)对四川省城市人力资源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四川省产业园要发展,须要继续以成都作为核心区域形成有规划的大城市群;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增强人力资源产业的竞争力;找准各个城市的优缺点,扩大人力资源产业竞争优势;统筹规划,不能忽略边缘城市[25]。张芹芬(2018)通过分析江苏无锡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创新,提出产业园的发展要构建专业化的载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坚持多元化的开发[26]。
3.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的障碍(www.xing528.com)
汪怿(2007)从总体上对我们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行了评估: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总体实力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分布不合理、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市场化程度低、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27]。袁东明(2014)对比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后,发现二者整合尚未到位;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外部环境还应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税负较重;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比较弱;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到位;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28]。来有为(2010)提出,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界限不清晰,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的竞争秩序还未达到公平、良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与专业人员,特别是外包业务量不大,服务外包的程度低,人才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因素都是限制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障碍[29]。董小华(2013)提出影响我们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五大因素: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范程度低;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以民营机构为主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体实力不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社会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30]。
4.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可资借鉴的经验
这几年,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出上升的发展势头,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球化扩张的趋势明显[31]。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总体特征可以总结为:实现规模化、全球化发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并购重组更加活跃[32]。宋歌(2014)提出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了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日趋精细和专业化;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差别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国外的公共就业服务具有六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协调发展。二是强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三是强调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专业性;四是实现公共服务多元提供,以市场为发展导向;五是公共服务逐渐差别化、个性化;六是公共服务的战略性增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猎头市场对于高端人才的争夺,更多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人才战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一是市场细分化;二是服务专业化;三是产业链条化;四是发展规模化;五是竞争国际化;六是形态集聚化[33]。胡小玲(2018)指出传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创新,AI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并不断促使整个行业创造新的服务产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变革与发展[34]。
5.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
从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的战略上看,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力进入,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不能妄自菲薄,应积极应对。张焱(2002)提出,第一,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要积极推进各种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引入国际认可的质量认证体系,树立自身的服务品牌与独立形象。第二,通过熟练运用资本市场的手段,扩大企业规模,组建国内人力资源的“航母舰队”。第三,在市场竞争中,要避免与外资企业针锋相对。由于发展的历史阶段所限制,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更多关注中小客户,在这样的条件下,唯有提高服务质量,运用“薄利多销”的策略,争取达到规模效益,抢占市场占有率。第四,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高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竞争力的根本[35]。戚燕(2006)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竞争发展策略应是,积极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推行标准化服务,树立企业服务品牌;加强服务创新,推进国际化进程;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36]。汪怿(2007)认为,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竞争力,不仅要重视其价值,更要找准发展方向,构建完整体系[37]。来有为(2010)提出具体对策:处理好市场化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之间的关系;尽快整合资源、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加强优化政府服务;将政策落实为具体措施;推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38]。他认为,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市场化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打造利于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外包业务的发展;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人才服务队伍素质[39]。姚战琪(2012)分析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要继续发展,实施品牌化是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化程度将逐渐提高。所以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营造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政策的社会环境;深化推动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协调发展;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推动人才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和效率提高;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40]。董小华(2013)提出推动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协调发展,以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协调发展为重点,加快改革与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41]。袁东明(2014)的建议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不仅是体系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加政策支持,营造市场秩序[42]。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课题组给出了这样的政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政策引导,适应人力资源服务业[43]。马跃如(2017)提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是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推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引用标杆管理理论寻找标准化建设最优实践目标、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