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反贫困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不同的图景:修复性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的转移和再分配来改变收入不平等的现状[7],比如为贫困人口提供食物和衣物等支持,另一方面又在积极地实现微观层面的干预来重新调整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革性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则高度参与对弱势群体的政治承认,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专业伦理。社会工作认为身处贫困中的人在社会互动中没有被充分地赋予完全的公民身份,权利的缺损导致他们陷入“二等公民”[8]的状况,因此反贫困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批判性地检视被主流文化系统否定的尊严,重新从平等的角度赋予其群体成员身份。
如何与贫困人群一同工作、一同提升其社会福祉?反贫困的社会工作通常采取直接和间接的行动方式来回应处于贫困中的个人、家庭及社区的需求。有些行动策略较为直接,比如社区照顾、反贫困运动等。而有些行动策略则较为间接,比如社会工作者通过改善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来间接地为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福利供给主体都对贫困问题的处理具有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力,然而反贫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传统反贫困社会工作仍然集中地面临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局限。
第一,传统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社会工作在反贫困的实践中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社会工作的贫困研究大多停留在简单描述其实践上,而没能够对那些形塑社会工作反贫困实践的基本假设给出批判性的审视。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创造性的制造者”或者是“建构性的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去评估和发展已有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双管齐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根源在经济剥夺和贫困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
第二,传统反贫困社会工作对“贫困”的远离。纵观历史,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贫困问题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全面撤退的时期。尽管社会工作者都意识到有相当一部分服务对象普遍具有贫困的特点,但这一显著人群却很少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被专门提及和响应。20世纪90年代,“贫困”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中心议题之外。[9]社会工作在许多国家(比如英国)都较少地考虑贫困的问题及其对服务对象的影响。[10]即使在一些地方性的反贫困策略中,社会工作也主要是“管理贫困的人”[11],而不是对贫困本身有实质性影响的专业,社会工作开始远离专业设立之初最重要的议题。(www.xing528.com)
第三,传统社会工作对“贫困”的理解和响应常常是模糊的。我们在与贫困人群一同工作的时候,究竟需要哪些知识?社会工作者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伦理立场?这些问题在传统社会工作中经常是被模糊的。尽管社会工作的诞生与反贫困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后续的社会工作发展中,反贫困既没有在社会工作理论中有持续的理论建树,也没有在社会工作内部真正形成一个聚焦的研究及实践领域。
中国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嵌入在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传统反贫困工作整体上突出存在三大制度系统上的不足。一是过于强调经济(货币)救助,而非经济的、发展性的反贫困内容较为欠缺。事实上,单一的经济救助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实际贫困问题发生中的“联合效应”。二是社会救助的主体仍然主要依赖政府及其资源调动,社会化资源的调动较为缺乏,贫困家庭在子女教育、家庭文化、照料陪伴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较为突出,并且成为阻碍贫困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社会工作如何与既有的福利体系完成衔接来共同应对贫困问题,成为当前反贫困社会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三是传统反贫困工作的基本立场和目标过多地聚焦于现有问题的弥补,而对个人、家庭与社区的正面成长,未来风险的预防性阻断关注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