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人群这类弱势群体贫困的状况不论是由于个体自身因素(态度、行为选择等)还是外在因素(时代发展、制度变革、结构变动等)所致,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孤立感。[107]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排斥影响了特殊困难人群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获取,也阻碍了其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因特殊贫困群体处在社会支持网络的底层,他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则和区分。[108]从个体层面来看,特殊困难人群长期生活在贫困的处境中,他们在特定的生活圈中展开行动,早已形成思维定式。当他们与“圈外人”交往时,面对落差可能采取自我隔离的行动来回应社会。这种隔离加剧了特殊困难人群“圈子”的固化,让他们远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当然,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模式和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增强了特殊困难人群抵御风险的能力。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特殊困难人群的精准扶贫,为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复杂国情、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及纷繁多样的本土文化仍然为特殊困难人群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带来不少挑战。
第一,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有所不足。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还未成熟,很多社会工作机构对自己的使命认识不清,对介入特殊困难人群的方法和技巧也并不熟悉,开展的服务并不适合服务对象。另外由于当前社会工作者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社会工作者缺乏基础训练,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也大打折扣。
第二,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工作的定位存在偏差。社会工作助力反贫困应当运用专业工作方法,为贫困群体增权赋权,提供支持等,这是社会工作的优势所在。但目前在很多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入户建档、收入核实、扶贫效果抽样等一些行政性事务[109],而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是很多社会工作机构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第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对社会工作机构有所约束。参与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机构的发展可能面临着法律制度环境与现实生存空间的巨大张力。由于贫困人群需求的多样性,社会工作机构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来满足贫困人群的需求。但是制度空间往往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实际活动空间有所限制。另外,对服务对象来说,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对专业关系的建立和接受服务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为其开展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权威,以便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的关系也需要谨慎对待。一旦发生冲突,社会工作机构参与反贫困工作的资格可能会被剥夺。
最后,社区能力建设中人力资本有所缺失。在农村社区和小城镇当中,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竞争力,尤其是贫困地区,有能力者大多外出求学求职。社会工作在以社区为依托,为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时,难以为其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本,因此支持效果甚微,从而影响服务成效。
[1] 张林江:《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现状与政策反思》,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 张林江:《特殊人群管理与服务:现状与政策反思》,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 马贵侠、许小玲:《社区特殊群体服务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4] 李学术、刘楠、熊辉:《面向特殊困难群体和特殊困难区域的农村扶贫开发思路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载《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8期。
[5] 马贵侠、许小玲:《社区特殊群体服务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6] [美] 戴维·A.哈德凯瑟、[美] 帕翠霞·R.鲍沃斯、[美] 斯坦利·温内科:《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夏建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7] [美] 戴维·A.哈德凯瑟、[美] 帕翠霞·R.鲍沃斯、[美] 斯坦利·温内科:《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夏建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8] 张和清、杨锡聪:《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5页。
[9] 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0] 文军:《“转型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专题》,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1] 李迎生、郭燕:《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12] 金昱彤:《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从救助个案到改变系统》,载《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13] 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3期。
[14] 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5] 林顺利、孟亚男:《嵌入与脱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6] 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7] 林顺利、孟亚男:《嵌入与脱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18] 徐选国、杨絮:《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19]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20] 徐选国、杨絮:《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1]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2] 林顺利、孟亚男:《嵌入与脱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3] 林顺利、孟亚男:《嵌入与脱嵌: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载《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24] 韩江风:《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制度化建构》,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25] 韩江风:《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制度化建构》,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26] 徐选国:《从嵌入系统到嵌入生活:我国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与时代选择》,载《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年第3期。
[27] 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28] 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29] 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0] [美]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杜立婕、袁园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8页。
[31] 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2] 闫红红、张和清:《优势视角下农村妇女组织与社区参与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M村妇女社会工作项目为例》,载《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2期。
[33] [美] 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杜立婕、袁园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8页。
[34] 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5] 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36] 上海社工:《观点|优势视角理论与赋权理论的比较》, (2019-2-15)[2019-7-15], http://www.sohu.com/a/295113364_120055063。
[37] 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38]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39] 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40]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1] Lee Judith A B,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23th ed.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42] 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80—182页。
[43] 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1期。
[44]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5]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6] 李铣:《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7] 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9] 周沛:《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50] 田萍:《社会生态维度下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构》,载《求索》2013年第10期。
[51] 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载《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52] [美] 查尔斯·H.扎斯特罗、[美]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孙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8页。
[53]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www.xing528.com)
[54] [美] 查尔斯·H.扎斯特罗、[美]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师海玲、孙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案主系统(client system)上面的三个大圆描绘了对案主系统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宏观系统。图8-1中的箭头代表影响。箭头的方向代表哪一个系统是影响者,哪一个是接受者。双向箭头则表明某种程度的互相影响。
[55] 张和清、杨锡聪:《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5、28页。
[56] 张和清、杨锡聪:《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5、28页。
[57] 张和清:《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58] 席晓丽:《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嵌入”和“浸润”路径》,载《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59] 李萌、陆蒙华、张力:《老年贫困特征及政策含义——基于CHARLS数据的分析》,载《人口与经济》2019年第3期。
[60] 解垩:《养老金与老年人口多维贫困和不平等研究——基于非强制养老保险城乡比较的视角》,载《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5期。
[61] 王曼:《北京市老年群体的反贫困政策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2] 王曼:《北京市老年群体的反贫困政策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3] 张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2020-1-19)[2020-3-10],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542.shtml。
[64] 王三秀、芮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精准脱贫的困境与出路——基于Z县Y村的调查》,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5] 朱晓、范文婷:《中国老年人收入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载《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66] 朱晓、范文婷:《中国老年人收入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载《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67] 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5期。
[68] 江娅:《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9] 王三秀、芮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精准脱贫的困境与出路——基于Z县Y村的调查》,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70] 向德平、姚霞:《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71] 王三秀、芮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精准脱贫的困境与出路——基于Z县Y村的调查》,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7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2016-6-16)[2019-8-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16/content_5082800.htm。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9-8)[2020-3-10],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2009/1601261242921.pdf。
[74] 姜妙屹:《试论我国家庭政策与儿童政策相结合的儿童优先脱贫行动》,载《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4期。
[75] Kate Morris, Will Mason, Paul Bywaters, et al, “Social Work, Poverty, and Child Welfare Interventions,” 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2018, Vol.23, No.3, pp.364-372.
[76]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77] 万甜妹:《困境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78] 陈静、王名:《教育扶贫与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基于D县T村“图书导读试验”的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9] 雷杰、邓云:《“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载《青年探索》2016年第3期。
[80] 在雷杰、邓云的“‘社区为本’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完成图8-2。雷杰、邓云:《“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载《青年探索》2016年第3期。
[81] 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载《长白学刊》2010年第3期。
[82] 张雪梅、李晶、李小云:《妇女贫困:从农村到城乡,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2000年以来中国“妇女贫困”研究评述与展望》,载《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5期。
[83] 张雪梅、李晶、李小云:《妇女贫困:从农村到城乡,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2000年以来中国“妇女贫困”研究评述与展望》,载《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5期。
[84] 王一妃:《女性贫困及其消除路径研究》,浙江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5] 程玲:《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妇女的反贫困政策调适》,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5期。
[86] 王一妃:《女性贫困及其消除路径研究》,浙江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7] 刘欣:《近40年来国内妇女贫困研究综述》,载《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1期。
[88] 张和清:《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从两个案例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载《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25期。
[89] 蒋国河、平卫英、孙萍:《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村反贫困实践——W县Y村妇女互助储金会的案例分析》,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90] 张和清:《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从两个案例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载《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25期。
[91] 杨宜勇、吴香雪:《无障碍战略与残疾人扶贫问题研究》,载《中州学刊》2017年第11期。
[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8-17)[2019-10-1],http://www.gov.cn/xinwen/2016-08/17/content_5100176.htm。
[93] 姚进忠、李建川:《需要导向: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困境与整体性治理研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94] 李昆:《赋权视角下残疾人精准扶贫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5] 百度百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10-11)[2019-7-15],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441265?fr=aladdin。
[96]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9-4-27)[2020-3-10],https://www.socialworkweekly.cn/thingking/5131.html。
[97] 韩斌、孔继君:《脆弱性—抗逆力视角下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策略优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第8期。
[98] 卫小将:《精准扶贫中群众的主体性塑造——基于赋权理论视角》,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5期。
[99] 唐超、罗明忠、张苇锟:《70年来中国扶贫政策演变及其优化路径》,载《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年第3期。
[100] 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01] 李正东:《结构性困境与关系性约束:城市低保家庭的社会处境及其脱贫行动选择》,载《人文杂志》,2018年第10期。
[102] 贺庆生、刘叶:《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2期。
[103]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04]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05] 童敏、辛峻青、骆成俊:《专业关系与朋友关系:一项社会工作历史视角的知识观考察》,载《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年第5期。
[106] 童敏、辛峻青、骆成俊:《专业关系与朋友关系:一项社会工作历史视角的知识观考察》,载《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年第5期。
[107] 樊金娥、金楠:《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孤独者》,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8] 李正东:《结构性困境与关系性约束:城市低保家庭的社会处境及其脱贫行动选择》,载《人文杂志》2018年第10期。
[109] 席晓丽:《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嵌入”和“浸润”路径》,载《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