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境儿童反贫困的社区视角: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作用与实践

困境儿童反贫困的社区视角: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作用与实践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困境儿童的概念源自西方,近年来由于儿童受侵害的社会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能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即是反贫困工作成功的关键。儿童友好型社区是将儿童置于其关怀中心的社区,能够使儿童免受伤害。小雨和母亲已拖欠房东数月房租,房东已将两人赶出出租屋。社会工作者发现,小雨有身体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社会工作者还为小雨及其母亲购置了生活用品,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

困境儿童反贫困的社区视角: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作用与实践

2016年6月,为了确保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安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困境儿童进行了规定: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72]。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与未来,每一位儿童都应在安全、健康、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成长。根据民政部《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孤儿的数量有23.3万,其中,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分别为6.4万人和16.9万人[7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困境儿童的保障工作,要求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困境儿童的概念源自西方,近年来由于儿童受侵害的社会事件频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常来说,困境儿童的生活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可分为社会性因素(监护缺失、单亲家庭、留守流动等)、心理性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生理性因素(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经济性因素(低保家庭、家庭收入低等)等。由于困境产生的复杂性,困境儿童往往遭受了多重困境的风险。其中,贫困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应当首先考虑解决的一种困境。

对于儿童来说,贫困对其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贫困可能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贫困有损儿童的身体健康,剥夺了儿童获得教育、信息资源等社会化资源的机会。儿童在生理、心理、生活经验和社会能力方面都相对较弱,很难应对因贫困所产生的后果。第二,儿童贫困是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许多成年人的贫困可以从其童年经历的贫困中寻找原因。能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即是反贫困工作成功的关键[74]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贫困不仅能够影响其自身和家庭,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

有证据表明,贫困是促成儿童遭受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复杂和艰巨的问题,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背景、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能够有效应对。社会工作者必须采取办法,对儿童和其家庭的贫困问题进行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干预。[75]在各类贫困问题中,儿童贫困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在反贫困行动中,社会工作者应本着“儿童优先”的原则,给予处于经济困境的儿童更多的帮助,建立一套为困境儿童定制的脱贫体系。

儿童社会工作是指在儿童福利体系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成长、发展的需要,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76]在针对困境儿童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不仅直接为困境儿童传递国家的福利资源,同时也直接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美国在社区中心为困境儿童提供了一系列社区服务英国也提升了困境儿童服务的审查标准,强调家庭和社区的责任。我国也将社区纳入困境儿童服务体系之中,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工作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我国在构建困境儿童服务制度时也以社区儿童为标准展开制度设计。[77]

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帮扶是反贫困社会工作的重点内容。针对家庭状况的改善,社会工作者可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帮助其了解国家的福利政策,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也可以为儿童的父母提供就业援助(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提供等)以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社会工作者可对有亲子矛盾的家庭进行辅导,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针对困境儿童自身,社会工作者可从教育、社会化引导、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让儿童的身心不因受贫困影响而难以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家庭和社区在促进儿童福祉方面应为儿童创造具有潜力的成长环境。[78]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普遍缺乏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社区是困境儿童成长的关键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在着居(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学校等正式社会网络,以及邻居、亲戚朋友等非正式的社会网络。社会工作者除了在社区内直接为儿童提供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等以外,还应将各方力量联动起来,为贫困儿童家庭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是将儿童置于其关怀中心的社区,能够使儿童免受伤害。社会工作者应从社区共同体的角度对困境儿童的贫困问题加以审视,推动多元共治体系的建立,通过营造儿童友好型社区,扶助儿童及其家庭从受助转向自助及互助,迈向具有内源动力的发展模式。

小雨今年9岁,和母亲居住在村里的出租屋内,父亲不知所终。小雨日常和母亲在村子内游荡,靠乞讨为生,两人的生活基本无着落。因无法保证三餐,小雨的体格比同龄儿童偏瘦小,另外,母亲有时会对小雨实施虐待行为,小雨身上时常出现伤口。小雨母亲每周只为小雨做两到三顿饭,其余时间要么在街上游荡,要么就带着小雨乞讨。小雨和母亲已拖欠房东数月房租,房东已将两人赶出出租屋。另外,因为母亲和小雨经常在村内游荡和乞讨,附近居民对母女两人有排斥心理。由于两人均无本地户口,因此无法享受当地的福利政策。

镇妇女主任将此个案转介给了社会工作者以后,社会工作者对小雨的需求和优势进行了预估。社会工作者发现,小雨有身体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源自父母的养育能力不足和家庭/环境因素的不友好。社会工作者接手这个案例后,首先,从收入和住所入手,联系能够为母女俩提供物质帮助的“聚爱社区联盟”成员,为她们续租出租屋,避免她们流落街头。社会工作者还为小雨及其母亲购置了生活用品,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其次,为了加强小雨母亲的照顾能力,确保小雨的安全,社会工作者也为小雨及其母亲募集到了一部分资金,并和小雨母亲约定只有停止虐待小雨、为小雨提供稳定的饮食及卫生照顾时才会把赠款交给她。然后,社会工作者每周探访小雨一次,一是为了陪伴她,二是为了提高小雨的自我照顾技能。同时,社会工作者教她写字、计算,为她入学做准备。最后,社会工作者联动镇社工委、妇女联合会、教育局、学校、公安局等部门为小雨的上学问题召开会议,寻求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小雨的邻居也答应关注她的情况并反馈给社会工作者。

综上所述,该案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社区为本的困境儿童反贫困社会工作:第一,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目标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第二,将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和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村妇女主任)相结合,形成基于“村居—项目”的转介网络;第三,通过组建“聚爱社区联盟”,为服务对象提供非正式支持,呼吁社区居民以人力、财力、物力等形式参与帮扶过程,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社区为本的困境儿童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如图8-2所示。

图8-2 社区为本的困境儿童反贫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