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是做好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础和前提。专业的社会工作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27]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为人们的实际工作提供说明和指引,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工作理论必须直面当下各种社会问题,保持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实务处置能力,从而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与模式。[28]虽然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提供全面且准确的行为指南,但这些理论对拓宽社会工作者对特殊困难人群开展服务的视野,更加科学地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将介绍几个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中面对特殊困难人群开展服务时常用的理论视角。
优势视角的观点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运用积极、科学的干预方式整合案主与环境的优势资源,聚焦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以案主的目标或希望为导向,引导案主逐步发现自我价值,增加自我觉察,激励案主做出积极和主动的改变,最终解决困境。[29]在专业社会工作领域,优势视角是一个多层次的实践手法,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共同合作,利用案主的优势,协助他们达成目标,摆脱自身的困扰。[30]在优势视角中,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被看作重要的且是所有工作的基础。[31]优势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案主及他们所处的环境,而非聚焦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运用优势视角的兴趣与日俱增,尤其是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优势视角坚信个人、团体、社区等皆有特定的优势,如财富、智慧、资源、知识等。[32]优势视角关注案主的优势和能力,在社区建设中,赋权、成员身份和本土的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基本构成。[33]
优势视角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自主和自我决定。[34]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理性的能力和意愿,可以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在优势导向的助人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应始终尊重案主作为自主个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对于案主复元的目标,由案主基于自身感受进行自我选择和决定。
优势视角的意义在于其挑战了传统社会工作中构建的“问题”取向,颠覆了长久以来植根在社工、案主及社会大众心中对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促进了专业价值、理论模式、实践方法等向正向和积极的方向转变。[35]
增权理论与优势视角都关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两者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其精神内核存在相似性。但相较于偏向微观的优势视角,增权理论则可以从“权”的角度来说明增权过程的宏观性。[36]“权能”是增权的核心概念,学界一直以来都对“权能”有着不同的看法,唐咏将这些观点总结为能力观和意识观。[37]从能力观来看,“权能”是一种人们可以进行有效自我掌控的能力,不仅表现为客观的存在,也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38]而意识观认为,个体在自我觉察中感受到压迫,因而能够在增权过程中看到更多机会从而促进自身或周遭环境进行转型。[39]
“增权”(empowerment)是和“权力”(power)及“无权”(powerlessness)密切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权”的人群可以被看作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而“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40]增权取向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改变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41],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即是社会工作者视案主为健全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个人,与案主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协助遭受经济困难或政治压迫的弱势群体,增加案主的权能以帮助其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致力改善压迫案主的环境或结构。[42]弱势群体大多处于无权状态之中并且不具备主动增权的能力,因而增权已成为很多社会机构和服务组织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策略。[43](www.xing528.com)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从现代社会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分支。[44]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社会支持是实现社会工作理念的一种具体形式,社会工作者对这一理论并不陌生。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从社会秩序、网络、支持系统等视角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极具使用价值的理论指导。[45]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之后在各领域被广泛运用。[46]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因为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国内学界开始了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尤其是与弱势群体和社会支持相关的研究,成果颇多。[47]社会支持一般指来自个体自身以外的全部支持,通常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社会工作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中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如关于下岗职工、老年人、妇女、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等。在社会支持网络的运用当中,社会工作者不仅以网络方式来分析案主的社会关系情况,与此同时,还会通过介入网络来帮助案主建立支持性关系,从而发现、发掘并获得潜在于案主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资源。[48]周沛认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对推动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对社区居民“助人自助”理念的确立,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和运用,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预防,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9]
生态系统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该理论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纬度等几个方面,承认生物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50]在这些系统中,生物因素因技术和伦理的原因,往往难以改变。但环境因素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加以改造。因而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弱势群体的客观生存状况,能够深入和多角度地看到我国弱势群体还存在的困境,这也能够促进社会工作者从更广阔的空间去理解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51]目前,生态系统理论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务理论。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Zastrow)在他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进一步阐述了系统观。与布朗芬布伦纳的系统观所不同的是,扎斯特罗打破了个体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将微观个人系统看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为问题的出现是由生态系统的不和谐导致的。[52]因此,个人微观系统在与其他系统进行互动时,这种互动会对案主本身产生影响。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多种系统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评估案主的行为。基于此,扎斯特罗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模式(the system impact model,SIM)(见图8-1所示)。在与社会工作过程相关的各个系统之中,案主系统被放在机构系统和社区系统之下加以审视。社区系统作为宏观系统的主要类型,能够对案主产生重大影响。社区通过资源、工作职业和社会支持系统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源。[53]
图8-1 社会生态系统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模式[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