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人群是我国反贫困工作中的关键堡垒。有学者认为,特殊人群的“特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群体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遭受了“歧视”“忽略”等不公正待遇,处在社会边缘,属于弱势群体;二是由于各种原因,该群体可能会带来影响较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1]本章所称的特殊困难群体,指由于某些原因,处于贫困状态且仅通过自身努力较难脱离贫困,需要专业力量介入帮扶的特殊困难人群。长期以来,我国对特殊困难人群的社会政策,主要从行政性的福利给予和维稳控制的角度进行筹划。[2]在今天的新形势之下,迫切要求政府改变思路,加以反思和改进。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在扶助弱势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建设贡献了有力的支持。社区既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解决社会问题、调节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场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建设的基础在社区。[3]社区为本的特殊困难人群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需要考虑贫困表象背后的自然、历史、社会成因,这些特殊和复杂的因素盘根错节。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需求,社会工作者整合社区内外资源,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开展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已成为社会福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帮助特殊困难人群脱离贫困,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反贫困开发战略与政策创新的重要目标。[4]当前,社会工作在社区开展各项服务主要依靠政府购买的方式来实现。[5]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的提供中如何彰显其专业特色与服务效果,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良性运行。本章主要聚焦特殊困难人群,从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和路径、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社区实践和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反思与挑战这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试图探讨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事业中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实践路径和策略,以促进特殊困难人群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的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