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供社会工作整合服务:链接医疗与社会保障资源,关注疾病与健康。

提供社会工作整合服务:链接医疗与社会保障资源,关注疾病与健康。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选定目标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以识别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进入服务对象家庭之中展开进一步的预估工作。在“补救”层面,社会工作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便是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链接医疗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为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提供社会工作整合服务:链接医疗与社会保障资源,关注疾病与健康。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是一个整合性的动态过程,从主体角度来看涉及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等多个层次,从需求内容来看,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搬迁社区中共性需求与个性差异并存,而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的提出也建构出了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与社会工作在实务层面的契合性。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社会工作在方法层面相应提出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下文中,笔者也将依循上述三种方法的划分介绍社会工作在社区易地搬迁扶贫过程中的直接介入方式。[18]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并提供直接服务,就个案层面而言,主要针对面临各方面问题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其解决问题、走出困境与危机。因此,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个案服务具有较强的“补救”性质。就实际情况而言,搬迁社区内部个人或家庭问题一方面是由整体性贫困所造成,另一方面贫困问题与疾病、残疾、劳动力丧失、无人赡养等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从而使个人或家庭陷入更深层次的困境之中。

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在搬迁社区内部筛选出个案目标。在选定目标后,社会工作者需要以识别阶段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进入服务对象家庭之中展开进一步的预估工作。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分析服务对象问题与困境的成因,也需要厘清那些与贫困问题交织在一处的其他问题。另外,社会工作者需要积极运用“优势视角”,发现、挖掘并利用服务对象的内外部资源。当服务对象为家庭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家庭内部沟通模式及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完成预估工作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需要面向服务对象设定改变目标,作为后续干预策略的方向。

其次,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服务目标,积极链接合适的资源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帮助服务对象达成正向改变。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履行好“使能者”的角色,充分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内在优势,通过“增能”“赋权”的方式,增强服务对象个人或家庭的人力与社会资本。这也与精准扶贫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在搬迁社区,贫困根源顽固且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仅凭借个人、家庭或社区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链接外部资源将成为帮助服务对象达成改变的主要途径。在个案服务层面,社会工作者应当从“补救”层面出发,逐步向“预防”与“发展”层面推进。在“补救”层面,社会工作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便是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应当积极链接医疗资源与社会保障资源,为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在“预防”与“发展”层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的劳动能力或可塑性进一步识别,在完成兜底保障的前提下,为不同情况的服务对象链接相应的资源,促进其成长。

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加强个案管理工作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精准扶贫的理念也由“输血式”扶贫迈向“造血式”扶贫。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贫困个人和家庭的能力建设及扶贫效果的维持与巩固,尽力避免“返贫困”现象的发生。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贯彻落实“精准考核”,善用评估机制来监督、保证扶贫成效;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将个案管理技术引入扶贫工作,为搬迁社区内部的个案工作对象建立专门的个案档案并进行管理。

搬迁社区内的各类贫困群体也是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为了保证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的顺利完成及其实施效果,必须对这些群体的问题与需求予以关注;另一方面,从小组动力理论出发,群体需求的存在也为群体互助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联结纽带,使社区内的各个群体可以凝聚在一起而成为推动社区整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重视社区内群体性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善用群体性需求,将群体需求内化为群体发展乃至社区整体发展的驱动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保持敏锐的专业眼光,结合自身实务经验,“精准识别”出搬迁社区内部具有共同问题、存在共性需求的群体。通常而言,小组的建立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从整体设计出发,根据整体目标“自上而下”地构建小组;二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自下而上”地将搬迁社区具有共同需求的群体就地组成小组。就前者而言,小组工作的出发点是为整体目标服务,社会工作者需要依靠自身实务经验与理论积累,根据搬迁社区实际情况及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的整体目标开设相关小组,让小组工作成为促进社区改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就后者而言,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而非整体设计安排——成为推动小组产生的最主要力量。在社区易地搬迁扶贫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在社区内部走访,会主动地、被动地发现贫困群体的各类诉求,其中不乏大量群体性需求的存在。这些群体性需求的出现也“自下而上”地推动着小组工作的开展。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出发点往往在于社区整体发展,小组工作只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手段;后者的出发点往往在于群体成员本身,小组工作的开展更主要地是为了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求。这两条路径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依赖同一个基础:搬迁社区内存在面临共同需求的群体,其结果也能够助力社区的整体发展。(www.xing528.com)

在明确组织开展小组工作的路径后,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移至搬迁社区内部的各类群体身上。搬迁社区作为一个生产生活的集合体,包含了各类人群:依据生理因素,他们可以被划分为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等相对弱势的群体;依据就业情况,他们可以被划分为从事各职业生产的群体及失业群体;依据经济状况,在搬迁社区内部,他们可以被划分为重度贫困群体、中度贫困群体、轻度贫困群体及非贫困群体;依据劳动能力,他们可以被划分为具有劳动能力与不具有劳动能力的群体。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搬迁社区内的居民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各类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及不同的特征,也由此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面对各类群体,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是依循上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条路径,识别出分别具有“补救”与“发展”两种取向的群体。对前者,我们更多的是在搬迁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求以提高该群体的生活质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留守儿童常常归属于这一范畴。对后者,我们需要将小组目标更多地靶向“发展”层面而非简单地停留在“补救”层面,从而为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的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这类小组的开展,往往从“生活”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将居民群体需求的满足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

具体而言,通常有以下两种常见的小组。其一,针对失业人群开展的技能培训小组。社区易地搬迁扶贫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开启新的生活,“失地”问题随之而来,但这部分人口却又未能习得符合城镇地区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因此面临着失业问题。就业问题与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工作者可根据失业人群的不同特征,将具有相似条件的人群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小组的开展,解决其就业问题。比如,针对失业妇女开展的技能培训可能更加侧重于手工制作行业和服务行业。其二,针对具有创业意向与创业能力的人群,开展创业互助小组。将小组工作的内容移植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也必须根据时间情况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变。在传统社会工作模式中,小组工作更多地停留在生活层面,对就业问题的关注是为了让失业人群通过就业回归正常生活,基本不会涉及创业层面。但在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中,我们必须打开思路,将小组工作方法引入经济发展层面,与居民创业紧密结合。另外,生产合作作为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生产模式也为这类小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从而与传统的生产合作社区别开来。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论及社区易地搬迁扶贫过程中小组工作开展的主要路径与常见类型,但回归到小组工作或小组动力理论本身,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小组工作的核心理念——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眼光放到小组成员互动层面,将“助人自助”与“助人互助”相结合,将个人成长、小组共进、社区发展相统一。[19]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社会工作者需要把握住以下两个关键之处:一是在小组内部层面建立起“互动”机制,社会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小组成员凝聚力并引导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达成以促进小组成员共同成长;二是在小组与社区互动层面建立起“联动”机制。群体互助与社区发展相结合是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中小组工作的一大特色,社会工作者应当在搬迁社区内部各个群体之间,各群体与社区整体之间,各群体与外部主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让群体互助与社区发展相互促进。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与其他扶贫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整体性,而社区工作也是围绕社区整体展开,旨在解决社区的整体性问题,这无疑为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客观区别: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社区整体性需求更加复杂。在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既需要解决搬迁社区固有的问题与需要,也需要处理由搬迁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前者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展层面,即如何促进社区建设以摆脱整体贫困,后者则更多地集中在社会生活层面,主要体现为由搬迁所导致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关系与支持网络变动问题、地域归属感问题等。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搬迁社区全体居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以社区为平台,推进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开展,以满足社区整体性需求。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由搬迁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以确保社区易地搬迁工作的完成,这为后续脱贫发展工作奠定了基础。针对搬迁社区居民所面临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关系与支持网络变动问题、社区归属感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元视角展开介入。(1)从社区问题入手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搬迁社区内部居民关系的改善及互助机制的建立,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完成社会适应与融入,通过居民社区关系的增强来改善社区居民社会关系与支持网络,进而提升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2)从提供服务入手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社区居民的共性问题与需求出发,以社区为平台,直接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相应服务。(3)从社会宣传入手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宣传手段积极引导居民转变观念。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中,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往往发生改变,进而引发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当加强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相关内容的宣传,引导搬迁居民在观念层面做出相应转变,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与融入。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从社区教育、互助合作、社区调查、社区突发事件等角度介入搬迁社区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协助社区完成搬迁并基本解决由搬迁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对社区整体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由于搬迁社区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及“造血式”扶贫的要求,单一的地区发展模式或社会计划模式都无法满足其整体性需求。地区发展模式能够较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但搬迁社区居民整体教育水平往往较低、贫困程度较重,仅仅依靠社区居民自身力量很难促进问题的解决;社会计划模式“自上而下”推进,能够保证整体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却未能较好地满足“造血式”扶贫的要求。因此,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社会工作中社区工作的开展宜采用地区发展模式与社会计划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将专家的计划与居民自助、互助相结合。社会工作者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自上而下”对社区整体发展进行规划,保证社区发展行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把握住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社区发展计划必须立足于“精准识别”,从搬迁社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出发;二是社区发展计划必须与社区易地搬迁扶贫整体规划相统一,与社区内个人、群体发展相结合;三是社区发展计划必须贯彻落实“助人自助”与“造血式”扶贫的理念,注重培育社区居民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社会工作者需要依循地区发展模式理念,充分挖掘社区内在力量,通过社区居民的自助及互助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把重点放在社区内部自助、互助机制的培育上,同时考虑该机制与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实际情况之间的契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