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识别:需求预估与迁入地筛选实践

精准识别:需求预估与迁入地筛选实践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在“精准识别”环节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精准识别搬迁地区整体情况与共性需求;其二,精准识别迁移群众内部个性化需要;其三,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迁入地。社会工作者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对资料展开讨论、分析,进而精准识别搬迁社区民众的真实需求。这为社会工作者针对家庭开展的精准识别与需求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状态提供了指引。

精准识别:需求预估与迁入地筛选实践

相对传统粗放式扶贫而言,精准扶贫的最大特点在于“精准”二字,即“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考核”。[11]其中,“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在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真正的贫困村、贫困人口,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社区易地搬迁扶贫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与迁移性,对“精准识别”这一环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的整体性造成了“内部差异”与“整体需求”并存,这要求我们既要精准识别搬迁群体的共性需求,也要精准识别群体内部的情况差异;另一方面,社区易地搬迁扶贫的迁移性要求我们既要精准识别迁出地的情况,也要精准识别迁入地的情况。上述挑战大大加重了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中“精准识别”环节的难度。但从另外一个向度而言,社会工作始终强调“个别化”原则、重视预估环节的作用,针对各层次群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为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中“精准识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助力。

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在“精准识别”环节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精准识别搬迁地区整体情况与共性需求;其二,精准识别迁移群众内部个性化需要;其三,精准筛选符合条件的迁入地。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与其他扶贫方式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其整体性,即社区易地搬迁扶贫是以集体搬迁的形式,将一群贫困程度普遍较高的居民从原居住地迁至其他交通相对便利、发展条件相对优良的地方,以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最先需要考虑的是搬迁居民的整体需求,最先需要解决的是搬迁居民的共性问题。从社会工作视角看,对搬迁居民整体需求的精准识别也可以被看作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之前对社区所作的整体预估,两者在目标、对象、方法层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顺利地将社区需求预估方法运用到搬迁群体整体需求的精准识别上来,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作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对搬迁群体整体需求的预估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

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从搬迁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初步掌握当地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搬迁地区内部收集相关资料。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拟订访谈提纲,进入搬迁社区内部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工作。该阶段访谈对象主要以农村社区内部知识层次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居民为主,适当辅以普通居民;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进入搬迁社区后,要时刻意识到自身“观察者”的身份,对村庄内部的各种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整理。在这里,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际互动等都是重要的观察内容。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进入村庄,并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对村庄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直观认识,为后续预估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对社会工作者而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以何种方式深入搬迁社区内部——争取当地权威人物的支持与帮助不失为一良策。

其次,在对贫困社区整体情况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上一阶段所收集的资料拟订社区需求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收集与贫困社区居民相关的信息,从而为后续的需求分析工作提供数据资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问卷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调查乃至整个识别、预估过程的质量,社会工作者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认真分析访谈、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及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进一步完善问卷;另一方面,搬迁社区贫困人口往往贫困程度较高、文化程度较低,这为问卷的发放与填答带来了不便。在调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或调查员尽可能更多地使用结构式访谈法来完成问卷填答,在语言表达上也应该尽可能考虑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真实需求。

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社会工作者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对资料展开讨论、分析,进而精准识别搬迁社区民众的真实需求。这些分析结果为后续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贫困社区的整体性需求也将是搬迁扶贫全过程所需要把握的整体性目标。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需要凝聚各方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分析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同时也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从贫困人口的整体需求中筛选出最迫切并且当前条件能够满足的共性需求。

在完成贫困社区整体需求识别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仍然需要对贫困社区内部的群体差异予以关注,这些差异背后往往真实地反映了贫困人口的个性化需求。易地搬迁社区,一方面面临着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而导致的整体性贫困,另一方面社区内部贫困群体之间在贫困程度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贫困问题与健康问题、养老问题等交织在一起。这也充分说明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内部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这也是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精准识别”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社会工作者在访谈和观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留意贫困人口间的差异情况,对其中情况较为特殊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靶向贫困社区的整体性需求,也要兼顾差异,对每户家庭尤其是部分特殊家庭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这为社会工作者针对家庭开展的精准识别与需求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状态提供了指引。(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深入农村社区内部、进入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贫困户家庭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与访谈,以对不同贫困家庭之间的不同情况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这既是“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也是社会工作本身的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为搬迁社区内的特殊贫困人口建立专门的档案

在贫困社区内部,造成居民贫困的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这大大增加了扶贫的难度。造成搬迁社区整体性贫困的原因既包含共性因素,也涵盖了众多特殊原因,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后者予以更多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在“精准识别”环节,需要着重了解贫困家庭的基本状况、贫困程度、贫困原因、需求与诉求、个人及家庭优势等方面的信息。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是一个兼具整体性与迁移性的动态过程,其整体思路就是通过居住地的迁移来改变贫困群体生产、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整体性贫困问题的解决,其中关键一环在于迁入地的社会环境能否较好地助力搬迁社区的发展,这也对迁入地的选择提出了要求。通常,迁入地的选择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采取“在白纸上画图”的做法,选择一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较好的未建设用地作为迁入地进行开发建设;二者是选择城镇边缘地带作为迁入地。由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限制,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在迁入地的选择上往往以后者为主。迁入地的选择是社区易地搬迁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迁入地点在地理空间、自然条件、人口容纳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是否能够满足搬迁社区的要求,是否能够容纳迁移人口的生产生活,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助力搬迁社区的发展。对迁入地上述情况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范畴,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扮演资源链接者与统筹者的角色,积极联系包括城市规划师、测绘员等在内的各方专业人士,对迁入地的整体情况进行专业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健康扶贫的内容也应当被纳入考量范围,要避免贫困群体迁入具有区域性流行病的地区。

其次,出于社会工作自身专业特色与要求,社会工作者对迁入地“物”的层面进行测评的同时,也应当关注“人”的层面:一是迁出地与迁入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区域文化等内容之间的异同,应当尽可能选取上述因素差异较小的地点作为迁入地;二是搬迁前,搬迁居民与原有居民之间的交流程度,如果搬迁居民与原有居民之间已经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存在,则会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三是原有居民对待搬迁移民的态度,如果原有居民持有包容与接纳态度则更有利于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开展。社会工作者在对迁入地进行精准筛选时,应当兼顾上述“物”的条件与“人”的因素。此外,搬迁工作本身的难度也应当被纳入考虑范围。

最后,在精准识别阶段,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注意贫困社区的整体需求,也需要对其内部差异予以关注;既需要精准识别搬迁社区的情况,也需要对迁入地进行精准筛选。在规划层面,社会工作者应当将搬迁社区的整体需求、贫困家庭的个性需求统一于社区易地搬迁扶贫这一动态过程中,并与迁入地的具体条件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应当在了解上述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合理地规划,从而为整体扶贫成效提供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