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之一,是国家为加快西部地区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结合的重大举措。易地搬迁扶贫,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具体而言,易地搬迁扶贫是指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或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体,按照居民自愿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搬迁到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式移民,通过开垦宜农宜林的荒山荒地,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等易地安置,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等手段,帮助搬迁人口脱贫致富。易地搬迁扶贫是一个复合性的过程,要实现精准扶贫的成效,不仅要在经济方面改善移民的生存条件,而且要改善社会服务,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
易地搬迁扶贫有其深刻的必要性。一般而言,易地搬迁扶贫迁出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陷入“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使得这些地区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在常规扶贫政策难以取得效果或成本太高的情况下,易地扶贫成为缓解当地环境压力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增收渠道逐步拓宽,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迁出地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5]
易地搬迁扶贫社区常常地处自然条件与交通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区域性贫困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贫困也带来了一系列次生性问题,例如因医疗保障的缺失而导致的因病致贫、教育设施未能普及而造成的人力资源弱势等。由地域性的自然环境恶劣所导致的原生性贫困及由此导致的健康贫困、文化贫困等次生性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易地搬迁扶贫社区的致贫原因具有复合性,这也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www.xing528.com)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以社区整体为平台而展开。一方面,工作过程涉及社区内的个人、群体乃至社区整体等多个层面,目标群体具有多层次性。另一方面,易地搬迁扶贫将对贫困社区采取全方位的迁移,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解决贫困社区及居民经济上的贫困,也要解决社区居民健康贫困、文化贫困等问题;既要解决贫困社区原有问题,也要解决因搬迁而产生的包括社会融入等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社区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是一种以贫困社区整体为对象的全方位的扶贫方式,因此多层需求主体的各类需求亟待满足。
社区易地搬迁扶贫通过整体搬迁的方式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这一迁移式扶贫过程势必会涉及多方主体:其一,直接影响的是迁移社区居民;其二,迁入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因搬迁居民的迁入而受到影响;其三,易地搬迁扶贫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甚至大部分的易地搬迁扶贫工作都由政府主导;其四,易地搬迁扶贫涉及贫困社区的全方位发展,由于自身资源不足,常常需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外界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因此,社区易地搬迁扶贫,通常是搬迁居民、迁入地区居民、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多方合力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