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地搬迁扶贫对中国反贫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易地搬迁扶贫对中国反贫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该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大力推广,在“十二五”期间,易地搬迁扶贫的成效逐渐显现,在中国的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目标的关键时期,易地搬迁扶贫承担了近20%的扶贫攻坚任务,因此要认识当前易地搬迁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完善易地搬迁的安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

易地搬迁扶贫对中国反贫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各地区对易地扶贫移民开发的摸索和实践,为新时期易地搬迁扶贫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因生态环境恶劣且难以改变、传统扶贫方式成效甚微,各地区开始探索易地扶贫即搬迁移民的实践。1982年我国开始的“三西”扶贫[1]是我国第一次易地搬迁扶贫实践。“三西”扶贫将地处黄土高原上的定西地区和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人口迁移到资源较为丰富的河西地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增加了河西地区农产品产量,缓解了定西地区和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状况,而且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状况。1990年代至今,各省、地区纷纷尝试制订、实施易地扶贫计划,并将其纳入地区整体扶贫的措施体系中。在广西,大约有10.6万人迁移至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在广东,大约有18.7万人从偏远山区迁出。这些易地搬迁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无疑给易地搬迁扶贫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为易地搬迁扶贫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指导。《纲要》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为扶贫移民提供了操作性依据。第十九条指出:“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搬迁扶贫。”[3]该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大力推广,在“十二五”期间,易地搬迁扶贫的成效逐渐显现,在中国的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易地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4]

“十三五”期间,我国易地搬迁扶贫任务全面完成,正如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所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www.xing528.com)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目标的关键时期,易地搬迁扶贫承担了近20%的扶贫攻坚任务,因此要认识当前易地搬迁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完善易地搬迁的安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同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分别强调,“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扶贫作用”。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服务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整体而言,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在服务易地搬迁扶贫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介入模式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与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