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提及的观念营造并非个体意义上的“观念”,而是与空间营造、组织营造、文化营造和关系营造类似,属于针对社区民众进行群体性营造行动的过程。观念营造旨在达成群体性认知层面的转变。
观念营造具体包含哪些“观念”?第一,与群体“自我”或“我群”相关的观念。引导贫困群体重视自身群体的发展,树立个人事务的主人翁观念,提升脱贫的主体性,强化劳动致富、艰苦奋斗、诚信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第二,与人际互动相关的观念。爱护家庭,真诚维护家庭系统,努力融入群体,善待群体中其他的成员。第三,与社区整体相关的观念。很重要的一点是克服对社区事务的冷漠,强化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同时加强群体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第四,与社会结构相关的观念。贫困群体应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构成的身份,明晰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当前贫困群体的观念结构中呈现一些偏差性的认知状态,如看待和处理事情倾向于采取问题视角或缺陷视角,包括对群体自身生活状况和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甚至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体往往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事情的负面影响上,从而产生对群体自身能力的怀疑,维持一种消极悲观的社会心态,社区中同质性的贫困群体之间存在内部排斥,社区中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社会隔膜、排斥甚至歧视。因此,面向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反贫困社会工作需要促进以下几个转变:第一,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的转变。借助优势视角、资产视角等强调潜能和未来取向的视角,重新对贫困现状及脱贫行动进行社会建构,转变思维观念。第二,从“去能”到“增权”行动的转变。要坚信任何群体都具有可塑性,尤其是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个体、人际和社会层面的增权实践是能够通过行动变成现实的。第三,从惰性消极到积极求变的转变。与其随遇而安维持现状,不如奋起一搏尝试改变,在积极求变中推动整个社区的反贫困实践。第四,从排斥到包容的态度转变。不论是群体内部的排斥还是群体之间的排斥,都不利于社区整体的团结和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由排斥转为包容的心态,将大大促进社区社会的整合,凝聚社区力量增进反贫困工作的成效。
其实,对贫困社区和群体的观念营造渗透于空间营造、组织营造、文化营造和关系营造种种社区营造的实践策略中,并且需要承认的是,对观念的营造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社区居民中,推进倡导观念的做法之一便是树立典型,以典型居民带动其他居民,在观念传递的过程中实现贫困社区的观念营造。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www.xing528.com)
综上,就反贫困社会工作中的社区营造而言,如果说空间营造和组织营造是硬件方面的营造策略,强调为贫困群体提供形塑公共性的空间和制度性的设置,那么文化营造与关系营造则属于软件范畴的营造策略,致力于对贫困群体的精神层面进行柔性的经营和改造。社会工作者进行社区营造时,诸多营造策略的目标或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对贫困群体的观念层面的转型(如图5-1所示)。
图5-1 社区营造实践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