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互助网络通常指的是与个体互动较为频繁、关系较为密切的家人、亲属、朋友、邻里等,也就是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所说的“初级群体”。
贫困群体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社区环境中,他们身边的非正式互助网络构成其在当地的主要社会支持系统,无论是沟通交流的便捷性、频繁性还是资源共享的可及性,非正式互助网络从地域层面上看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更何况贫困群体生活的社区往往强调邻里互助、亲属往来等传统文化价值,以差序格局为表征的熟人社会的痕迹难以抹去。就跨地域层面来看,尽管当前各个地区的人们在结构性社会背景变动下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但是流动着的和未流动的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结在很多时候依旧保持,促进社区中贫困群体与他们那些流动着的非正式社会网络进行沟通,一方面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通过流动着的群体分享亲身体验和见闻,有助于拓展并更新扎根社区的贫困群体对社会的想象。任何个体都是嵌入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中的,每个个体社会网络的强度、质量、范围等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社会网络为不同个体提供了差异化的社会资本。另外,对社会工作者而言,重视人际增权中非正式社会互助网络这一关系维度,将成为协助贫困群体脱贫实践中的重要撬动点,正是在各种各样的非正式互助网络中包含着大量的影响贫困群体发展状况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理论上讲,非正式互助网络在贫困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媒体报道、日常观察等,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贫困群体在非正式互助网络这一关系维度也存在种种问题。第一,非正式互助网络维护有所缺失。以家庭为例,由于教育观念的陈旧、物质问题的困扰、沟通模式的不畅等因素,本应相濡以沫的贫困家庭内部却出现家庭暴力等冲突性事实。第二,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个体化等新兴价值观的冲击使得贫困群体内部增加了相互孤立、割裂的情形,呈现出互相攀比甚至不良竞争的现象,原本守望相助的邻里传统逐渐零落,甚至出现“恨人有、笑人无”的嫉妒性社会心态。第三,对非正式互助网络处置不当。将朋友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一边索取一边抱怨,失去了友谊的真诚性,造成朋友之间互相利用的工具性,在非正式互助网络中对边界问题有所忽视,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www.xing528.com)
在对非正式互助网络的培育方面,社会工作三大核心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在需求评估和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开展以培育非正式互助网络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利用小组动力促进贫困群体之间的非正式互动。针对人际关系重建,可开展以相互支持为目的的同质性小组和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异质性小组,前者招募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领域带有较强同质性的成员开展小组活动,后者招募在上述方面有所差异的,甚至在社区中彼此存在主观意见分歧的人员开展小组活动。此外,还可以由社会工作者或链接相关心理咨询人员为贫困群体举办讲座等形式的沟通训练,致力于贫困社区整体的关系重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