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贫困群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反贫困工作和公共事务参与。

提升贫困群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反贫困工作和公共事务参与。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的评价。在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贫困群体的精神建设加以干预,从而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参与社区反贫困工作及其他公共事务的动机,提升其自我改变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行动中可考虑同时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着手,强化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意愿,增进其在反贫困行动上的自我效能感。

提升贫困群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反贫困工作和公共事务参与。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的评价。在反贫困实践中,贫困群体自我效能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表现为其对自身能否战胜贫困生活状况的信心。也就是说,尽管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也积极参与,但最终能否摆脱贫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意愿。在反贫困行动中,贫困群体自我发展意愿强,有利于该群体积极与外界专业人士和政策对接,在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中逐渐摆脱贫困的处境;贫困群体自我发展意愿弱,则直接导致该群体在反贫困行动中缺乏积极主动性,对政策内容的不理解和拒绝学习,对专业人士的“围观”或依赖,这种缺乏自我发展意愿所形塑的精神贫困实际上促成了社区贫困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极不利于反贫困社会工作行动的展开和实践效果的取得。

在与贫困群体的实际接触和需求评估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很多时候贫困群体难以对自身拥有的优势和资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参与本社区发展与管理的意识较为缺乏,较少地参与社区工作[10]缺乏参与意识、对自身资源认识模糊等情形直接导致了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意愿较低。在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贫困群体的精神建设加以干预,从而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参与社区反贫困工作及其他公共事务的动机,提升其自我改变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行动中可考虑同时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着手,强化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意愿,增进其在反贫困行动上的自我效能感。从个体角度而言,社会工作者经过与贫困群体进行前期需求评估和建立关系之后,根据贫困个人主动脱贫情况和社区其他相关人员的推荐,确定一批反贫困社会工作中潜在的典型个体或家庭。首先,社会工作者对这些个体或家庭进行身体和心灵状态的观察,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和回应这些个体或家庭在反贫困行动中的困惑和需要。其次,社会工作者以适合这些个体或家庭理解的方式讲述反贫困实践中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鼓励他们做出勇敢的创造性的尝试。再次,社会工作者在他们进行尝试的过程中密切跟进,在以他们为主体的基础上适时协助其攻坚克难进而取得初步的实践成效。最后,由这些个体或家庭“现身说法”,为其他贫困群体分享自己的创造性尝试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社会工作者团队在此时着手进一步拓展新的典型个体或家庭的范围。(www.xing528.com)

在从个体或家庭层面对贫困群体进行实践性的自我发展意愿提升行动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要在整个社区层面展开面向全体贫困群体的自我效能提升行动,这也正体现了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取向。通过村民大会、海报宣传、入户走访等渠道,将本社区资源中的优势和劣势等信息与村民共享,通过小组讨论、座谈会等形式与村民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们一起本着公开、公正、自愿的原则,选取反贫困工作中的“先锋”人物。社会工作者在与“先锋”人物共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反贫困的理念传达给全体村民,更关键的是在广大贫困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摆脱贫困处境的反贫困文化,增进贫困社区的整体脱贫意识,为可持续性反贫困社会工作提供主体性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