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总体规划方案

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总体规划方案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务方案通常包括明确的社会工作团队成员、确定的工作开展期限、明确的服务内容、具体的及最终的服务目标、方案进度与规划、经费预算等内容,目的是从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扶贫执行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

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总体规划方案

服务方案通常包括明确的社会工作团队成员、确定的工作开展期限、明确的服务内容、具体的及最终的服务目标、方案进度与规划、经费预算等内容,目的是从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扶贫执行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社会工作者可以以专业的态度和工作方法来客观真实地审查申请者的条件,包括家庭收入、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负担等,以确定其是否具备被界定为扶贫对象的资格,并评估其需求,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不同情况确定救助计划。具体来说,包括:(1)明确界定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目标居民、主要问题、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预期成效等;(2)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能力、兴趣、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状况等;(3)评估服务机构或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设计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4)制订工作进度表,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及时间期限,合理安排各个阶段的服务内容;(5)依据服务目标和任务,安排服务场地、人员、资金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服务方案的制订过程,笔者摘录了两个服务方案的设计稿,以供读者和扶贫一线的工作者参考。

[1] 张和清:《扎根社区推动脱贫攻坚》,载《人民论坛》2018年第29期。

[2] 张和清:《从个案救助到社区能力建设——从两个案例看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载《中国社会工作》 2017年第25期。

[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中央七部委联合制定《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国开发办〔2014〕30号。

[4] 关于社区工作的过程,学者们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比如顾东辉将社区工作的过程分为探索和准备、计划执行、撤离反思及评估三个阶段;王思斌将社区工作的过程分为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制订计划、社区行动四个阶段;李迎生、张乐天等将社区工作的过程分为建立专业关系、收集社区资料、制订行动计划、开展社区行动、评估工作成效五个阶段。而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不可能被划分为明确的、截然不同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会有交叉和混合。本章所讲的社区介入是指“开始的介入”,与第四章的“社区增权”和第五章的“社区营造”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具体参见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 164—170页;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 141—143页;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03页;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167页。

[5] [美] 戴维·A.哈德凯瑟、[美] 帕翠霞·R.鲍沃斯、[美] 斯坦利·温内科:《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夏建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8页。

[6] 张和清:《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议题与实务模式探索——以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载《东南学术》2016年第6期。

[7] 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载《学海》 2019年第2期。

[8]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40—141页。

[9] 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及可及性》,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3期。

[10] 穆莉萍、唐佳:《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以重庆市城口县反贫困社会工作项目为例》,载《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6期。

[11] 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载《学海》2016年第4期。

[12] 叶至诚:《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57页。

[13] 根据基层社区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活动的经验可以发现,很多村民基本不识字,手机使用的频率也不高,他们即使有手机也不常带在身上,用手机打电话通知贫困群体参与活动的方式基本行不通。而通过入户走访当面通知的方式,贫困群体可能会碍于人情以及看到街坊邻居都参加了也会跟着一起参加。

[14] 李长洪、陈方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51页。

[15] 周沛、易艳阳:《社区社会工作(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68—170页。

[16] 社区社会工作者自我介绍的技巧包括:(1)指出自己是由贫困群体熟悉的人介绍来的,如社区书记、社区知名人士等;(2)将自己与贫困群体熟悉的事件或者活动联系起来;(3)对个别疑心较重的贫困群体,可出示自己的工作证件;(4)可以向贫困群体发放一些宣传单和介绍性资料等;(5)清晰地介绍自己入户家访的目的;(6)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时采用谦和的态度,始终保持笑容。

[17] 李长洪、陈方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52—53页。

[18] 李红波:《当前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的必要性分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9] 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载《学海》2016年第4期。

[20]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21] 周沛、易艳阳:《社区社会工作(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页。

[22] 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载《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第3期。(www.xing528.com)

[23] 关于普通需求的理论有马斯洛的“层次说”、佩尔曼的“整体说”、托尔的“阶段说”、埃里克森的“任务和危机说”等多种解释。具体来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种需求,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佩尔曼的整体需求理论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理解人类需求,人们会根据过去体验、现实情况和未来预期,从社会环境中寻求满足。托尔的阶段理论认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埃里克森的任务和危机理论认为,人生任务包括融入社会、获得身份认同、发展亲密关系等,如果某些任务没有完成,人生就会面临危机。具体参见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24] 李迎生、郭燕:《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25] 周沛、易艳阳:《社区社会工作(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98页。

[26] 徐勇:《反贫困在行动:中国农村扶贫调查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5页。

[27] 蒋国河:《社会工作与农村反贫困:本土化实践与理论反思》,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28]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165页。

[29]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3页。

[30] 原华荣:《生产性贫困与社会性贫困》,载《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6期。

[31] 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32] 陈辉:《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33] 蒋国河:《社会工作与农村反贫困:本土化实践与理论反思》,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38页。

[34] 李长洪、陈方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2页。

[35] 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5期。

[36] 文军、吴越菲:《社区为本: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及其本土实践——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为例》,载《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

[37] 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5期。

[38] 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社区工作的目标进行了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美国社区工作专家罗斯曼(J. Rothman)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任务目标是指社区工作要解决的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过程目标是指提高社区人士的一般能力,包括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了解程度,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互帮互助,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提高社区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技巧和信心等。二是英国学者托马斯(D N. Thomas)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分配资源和发动居民:分配资源是指社区工作者为居民争取合理而平均的资源调配,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发动居民是指通过一些活动、举措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社区凝聚力和责任感,借以影响党和政府,监督党和政府的运作。具体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

[39] 程玲、向德平:《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和《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40] 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3期。

[41] 陈成文、姚晓、廖欢:《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载《社会工作》2016年第3期。

[42] 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载《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43] 张和清:《扎根社区推动脱贫攻坚》,载《人民论坛》2018年第29期。

[44] 李迎生、郭燕:《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