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介入贫困社区或者为贫困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社区居民建立相互信任的、彼此协作的人际关系,同时保证这种人际关系的专业性;二是精准分析贫困社区和居民致贫的原因;三是帮助贫困社区和居民尽快脱贫。这些工作任务决定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区介入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领导者,更是以积极的姿态投入贫困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增加居民自身能力、链接社区资源、社区需求评估和扶贫成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工作者是社区居民能力建设的组织者。通过深入挖掘社区优势,将社区现有资源作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在扶贫工作中逐步使社区居民迈向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能力建设阶段。“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社会工作者始终坚信居民是发展的主体,社会工作服务是助力贫困群体树立摆脱困境的勇气和决心,鼓舞斗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高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贫困群体的“自我造血能力”及脱贫意识,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扶贫”相结合,重建贫困者和贫困社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社区的资源,尤其是居民自力更生的精神被激活后,他们才会采取主动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脱贫的目标才会逐渐实现。[6]
第二,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链接者。贫困社区自身内部的资源非常有限,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政府的相关政策信息、资源和福利,以及外部市场的资源和福利相互链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贫困社区或居民进行对接,将社区既有资源与外部市场进行联结,保障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化满足贫困社区的差异化需求。
第三,社会工作者是扶贫过程中的评估者。评估伴随着社会工作者介入贫困社区的整个服务过程,但最主要体现在居民需求评估和扶贫成效评估两个方面。通过需求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发现社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扶贫成效的评估可以考量整个介入过程的有效性和取得的成果,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作为第三方力量,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机构在进行评估时要注重程序的规范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以保证评估效果的客观性。(www.xing528.com)
农村贫困社区和城市贫困社区有着截然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在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私人化、持久性的,社会交往呈现出个体化或私人化的特征,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系统之间正是依靠这种非正式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因此能不能准确评估这些非正式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关乎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7]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介入农村贫困社区时,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社区时,需要掌握农村社区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情况。初步建立专业关系时,社会工作者尤其要重视贫困社区的文化传统,尊重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语言、风俗等,了解农村贫困群体的迫切需要,关注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与贫困社区的个体或者家庭建专业关系,从而逐渐融入贫困社区,理解他们的需要,运用当地的资源,帮助他们脱贫。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学习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及与扶贫开发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化,系统了解和尊重已有的扶贫开发实践和成功经验进行扶贫服务专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并增强自身服务能力;掌握一些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提高与农村居民“打交道、同工作”的能力,在出现紧急问题时,能够迅速灵活地处理。同时参与扶贫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同现有的扶贫系统合作,重视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与在地化,增强参与农村反贫困的适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