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问题,依靠当地群众和社区的力量往往难以应对,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相关信息,制订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才能解决。社会计划模式假定贫困地区的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虽然贫困问题复杂、居民力量有限,但贫困问题可以依靠专业人员的设计和实施并根据长远明确的计划得以解决。社会计划是针对具体问题、根据相关信息制订工作项目,并将社会目标转化为实务手段的过程。[29]在这一过程中,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与贫困相关的问题,依靠专家的知识和意见采取决策和处理问题,包括对资源的投入计划、方案的设计、角色分工及任务的安排等,整个过程属于由上而下的改变和介入。
社会计划模式的基本假设可以从人、社会、动机、发展和变迁四个方面来理解。[30]第一,关于人的假设。在社会计划模式下,一般认为人都是理性的,重视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计划模式认为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人际互动会带来社会活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个人满足方式的增多,更有助于满足个人的需求。第二,关于社会的假设。社会计划模式下的社会假设是典型的系统功能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社会系统是建立在个人之上,却又相对客观、独立的一个系统整体。该系统有自己的边界、平衡机制和分化增长机制,其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能量交换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当有外部冲击致使社会系统失衡时,系统会通过调整渐渐恢复平衡。第三,关于动机的假设。个人动机的假设是基于其人性假设的延伸,认为人是理性的、有认识能力和能动实践能力的,人会在价值、利益等的诱导下理性地追求个人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增长。在社会计划模式之下,人必须进行管理和规训才能带来社会的秩序和合力,否则人的内在自我的动机会带来社会混乱和人际冲突乃至斗争。第四,关于发展和变迁的假设。社会计划模式下的发展和变迁的观点是一种理性进步的观点,主张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认识并掌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然后统一计划、管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或者说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引导社会发展的社会工程论。
中国香港学者梁祖彬等把社会计划模式的特点归为三点:理性化、自上而下的改变、控制及指导未来。[31]具体来说,首先,社会计划模式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一方面重视过程的理性化,如设立清晰的工作目标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设计可行的计划方案、评估方案的优势与代价,比较和选择代价较低且效果和效率最佳的执行方案;另一方面注重技巧的科学化,尤其是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如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来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协助做出决策。其次,社会计划模式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专家的角色,借助专家权威,采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作出科学的决策,从而推动计划的实施、促进社会改变。最后,社会计划模式指向未来。通过对当前和过往的资料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问题,同时设计相应的方案,以求尽量减少因未来变化而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降低风险。总的来说,社会计划模式注重理性的作用,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和指导[32],同时依靠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决策,尽可能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
社会计划有四个方面:其一,分析条件、政策和现有的服务;其二,明确社会计划的目标与工作重点;其三,设计相应的服务项目及寻找合适的资源,并进行动员;其四,贯彻和执行服务项目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33]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计划的内容,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一般来说,社会计划的程序包括:了解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福利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分析环境及形势、自我了解(自身机构的特点及能力等)、界定及分析问题、确定需求(工作对象或社区的需求)、建立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标准、选择可行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检讨结果等。[34]社会计划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循序渐进,根据问题和需要,逐步明确目标,制订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并及时地评估、总结和反思结果。(www.xing528.com)
在社会计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套基本的实施策略,这些实施策略包括五点。(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社会组织或机构的服务信念和使命可以用来表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提供服务的意义。(2)分析环境和形势。社会工作者要收集当地的环境发展资料,整合资源,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期望。(3)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尽量避免自身对方案设计与执行产生负面影响,注重寻求督导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4)界定和分析问题。明确贫困地区的现状、特点及成因,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利弊。(5)确定评估方法。包括:参与性方法,即由服务对象参与确定需要;社会指标方法,即由社会或专业所认为的指标数字来推断需要;服务使用情况方法,即依据目前服务对象的资料反映需求的情况;社区调查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科学化地了解居民的需要。[35]就社会计划模式具体实施策略而言,主要有两种:理性技术性措施和社会关系上的策略措施。理性技术性措施包括调查社区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比较方案、选择方案等;社会关系上的策略措施,即根据具体的情景选择冲突或者共识性的策略,冲突性策略包括游说、谈判等,共识性策略包括协商、沟通等。[36]
社会计划模式下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取决于其如何对待专业技术和居民组织两者关系的平衡。这两者中间是一个连续的系统,一端严重依赖技术理性,另一端主要依靠居民的组织动员。[37]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高度技术性的专家,他要收集并分析资料,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善于对社区进行分析,能对社区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要熟悉社会调查和评估的技巧,还要有较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要能与社区组织和各种社会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为社区居民而做”(work for the people),而不像其他模式中“与社区居民同做”(work with the people)。[38]也即,这一模式强调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主导地位,社区居民则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当然,社区社会工作者也是方案的实施者,在整个过程中,制订并执行方案。社区社会工作者还要督促相关机构或团体达成良好合作,因而社区社会工作者也扮演着项目规划者、监督实施者、组织协调者等角色。
社会计划模式的整个过程依靠专家的知识和技巧来推行,具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方向,并且指向未来,提前做好风险预估和应对措施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在反贫困领域,国家主导的或有计划色彩的反贫困实践,能够有效地调动与整合资源,保障扶贫资源的有效来源,这些体现了社会计划模式的优势。然而,工作人员运用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往往可能导致过于强调专家意见而忽略居民参与的倾向,同时计划中的控制指导及降低策划过程的不稳定性等行动可能会抑制居民的自由发挥,束缚其灵活度,甚至在无形之间培养了居民的依赖性。这在反贫困领域具体表现为容易轻视地方性知识,忽视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能力建设,也容易导致政府短期行为和对贫困人群经济生活的不当干预,甚至给他们带来新的困扰和负担。[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