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十分丰富。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对社会福利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思想影响至今。《礼记·礼运》中载有孔子“大同”社会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便是他理想中的福利社会,所体现的理念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基础之一。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于“兼济天下”,他所提倡的家庭邻里、社区之间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及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及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等思想,都蕴含了社会互助与社会福利的理念。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思想,其表现出的“兼爱”理念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是最具“社会性”的济贫思想。[20]中国古代的这些济贫思想重视救济,提倡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给反贫困社会工作构建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虽然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事业并不算发达,但仍给反贫困工作留下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基于社会安定的需要,各统治者把救济安民作为重要的统治手段。[21]第一,设立专门官员,负责救济事务。从中央至地方设置专门的或兼任的官员,主要负责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和贫民实施救济工作。第二,建立荒政制度,重视灾民救助。如“保息六政”重视对儿童、老人、穷人的救济,开展恤贫、宽疾、安富的措施。[22]第三,官民共举的慈善救济。这些救济活动涉及济贫、养老和育幼等慈善事业,通过设置安济坊、居养院、慈幼局等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救助。此外,地方的宗族和宗教团体也会举办一些民间的救济活动。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下滑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和国内的一部分有识之士,以农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社会改造运动,即“乡村建设运动”。1924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农村推行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陶行知在江苏南京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0年,彭禹廷、梁耀祖、梁漱溟等创办了河南村治学院。这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改良主义的道路,挽救当时农村面临的危机,进而拯救整个中国社会。他们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乡村社会,但都坚持把经济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乡村公共事业。[23]
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晏阳初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但其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为此,他决定发动一场“平民教育运动”来解决中国人的“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提升他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晏阳初于20世纪30年代初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带动一批知识分子在定县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工作。平民教育实验工作的成效十分明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晏阳初后来总结了以华北平民教育为代表的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价值观,他把这些经验和做法称为“乡村改造运动的信条”,具体包括:(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3)与平民打成一片;(4)向平民学习;(5)与平民共同商讨乡村建设工作;(6)不持成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7)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8)乡村建设是方法,发扬平民潜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9)言必行,行必果。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发展中国家介绍经验,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www.xing528.com)
另一位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文化失调,应通过启发智能、发展组织来推动乡村组织建设和培养乡村力量,从而改造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救。梁漱溟以组织乡农学校为出发点来主持乡村建设实验。他通过农村学校把农民组织起来,培养农民形成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的新政治习惯和团体合作的精神,从而提升乡村自治组织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了社会改良的工作,如鼓励妇女放足、兴办合作社等,向农民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这些做法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也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24]
“乡村建设运动”不仅致力于帮助农民解决贫困等问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该运动所表现的自助的理念和深入农村社区进行社区组织和建设的做法对当前反贫困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反贫困社会工作所要做的也是在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农民实际拥有的资源和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地区的发展建设工作。总之,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及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的反贫困社会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