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历史悠久,15世纪时,德国已形成具有社会互助性质的保障形式,它源于警察、宗教界、社会团体举办的社会事业。[6]作为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之一,德国由工业化引发的贫困问题也十分突出。1788年,为消除乞丐沿街乞讨的现象,根据布什教授拟订的方案,汉堡市议会推选了志愿委员会来开展贫困救济的工作,即所谓的“汉堡制”。汉堡制以助人自助为救济宗旨来实现贫民的自力更生。它的具体措施是:市政府设立一个办事机构,全面负责全市的救济工作,组织各社会救济机构协同工作;将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设一名监察员和若干名赈济员,由他们来开展救济工作,包括为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困儿童送往职业学校学习等;把无钱看病的贫民送往医院治疗,规定不准对沿街乞讨者任意施舍以防止他们养成依赖施舍的习惯。该制度实行了13年,在贫困救济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982年,德国爱尔伯福市在效仿和改良汉堡制的基础上,实施了社区救助制度——爱尔伯福制。该制度按照人口数量将全市分为564段,每段约300人(其中的贫民不超过4人),并设一名赈济员。赈济员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综合管理济贫工作,赈济员的职责主要包括提前到求助者家中做家境调查,明确其真实需求并给予补助,补助后每两个星期做追踪调查,依照法定的最低标准发放赈济款以预防贫民养成依赖心理。此外,全市每14段为一个赈济区,设一名监察员,指导区内赈济员的赈济工作。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赈济工作并形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全市各区联合组成的市委员会。市委员会是该制度中最高的救济管理机构,每两周开一次会,综合管理全市的济贫所、医院、院外救济等救济事项。爱尔伯福制的三级管理工作方式,有助于信息畅通、上下协调的工作机制的形成,促进了救济工作灵活高效地开展。(www.xing528.com)
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都实行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济贫事务的方式,其所运用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对规范化地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借鉴价值,其所蕴含的助人自助的理念对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爱尔伯福制对求助者的家庭访问调查更是蕴涵着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现了反贫困社会工作实务中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