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高龄的宋振骐是位消瘦的老人,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这是他多年与岩层搏斗的印记。一双有神的眼睛透露着睿智和探索的光芒。虽已是耄耋之年,他仍然精神勃发,十分健谈。
作为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带头人,他50余年来坚持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率先研制了“矿山压力机械模拟试验台”等实验设备,为把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我国煤炭生产现场顶板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提高到能够针对具体煤层条件定量,及实现煤矿决策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58年至1962年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宋振骐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羊渠河一矿)的试生产。在淮南谢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他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埋冲的险境。
为了千百万矿工的安全,宋振骐全心研究矿压理论。他坚持深入采煤现场,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全国各地20多个工作面的观测,整理和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发展理论和探求新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手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宋振骐的矿压理论研究成果告诉人们:采场顶板运动是有规律的,来压时间、压力大小是可以预测预报的。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防护措施,为矿工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的条件。
这个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重视。1982年宋振骐被邀在“全美岩控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1983年参加第八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后,又应邀参加第九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矿发生震惊全国的瓦斯爆炸事件。事故发生后,宋振骐应邀去了现场。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帮助矿上建立矿压队伍,深入现场进行了矿压观测,在准确地对顶板来压进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刀柱采煤方法向长壁工作面连续推进采煤方法的过渡,控制了坚硬的顶板,消除了瓦斯积聚爆炸等事故隐患。
1984年4月,在开滦召开的全国机械化采煤会议上,时任煤炭部副部长的叶青把协助北京门头沟矿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交给了宋振骐。这个矿,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开采时是留房柱,50年代苏联专家把它改成留刀柱。宋振骐率人刚刚进矿,就听有人疑虑地说:英国人、苏联人都没解决的难题,他们能行?宋振骐充分调研后,向矿上的同志广泛宣传矿压理论及改革采煤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方案。在新方案的指导下,经过观测和进行数据分析,宋振骐的团队很快便预报了两天内采场来压的信息。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基础上,敢不敢按新的长壁采煤法,不留刀柱,继续向前推进,这在现场引起一场争论。这时顶板在“嘎嘎”作响。有的说,不要再往前采了,还是放炮把采空区顶板崩下来保险。为了下定最后的决心,为了用事实说服现场的同志,宋振骐同一名老工人,走进滴水声音都听得见的老塘观察,然后胸有成竹地让矿长下决心向前推进。果然,奇迹出现了,工作面顶板的运动都按预测预报的情况那样发生了。
经过两个月的苦干,宋振骐一行帮助门头沟矿设计和采用的长壁工作面顶板控制方案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传统刀柱式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历史。一位矿工感慨地说: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办不到的,我们能够办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