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备落后的年代,她练就了精确触诊,一双手堪比CT、B超;做手术刀口缝合“如同雕塑”,日常生活中却不会做针线活儿;自己生病动了手术,感悟却是“做医生不仅要手术做得好,还得让患者术后生活得好”。
85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坐诊,为患者解除痛苦;她的双手仿佛是CT,摸出的结节、肿瘤位置大小与影像设备检测相差无几;年轻时,负责开展首次全胃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为医院内响当当的“一把刀”;80岁后,为了能够亲自为病人录入病历,她又拿起了小学课本,自学汉语拼音。她就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终身医学专家——张默道。
在青大附院,张默道坐诊的科室是300元一位的国际门诊,但她坚持每周四个半天看挂号费9元的专家门诊。一上午20多个预约病人,每个患者她至少看上十几分钟,常常从早上7点半一直看到中午12点半,病人们也正是冲着她的认真和专业而来。她擅长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诊治,经过她的双手触诊,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也逃不掉,可以媲美CT、B超。张默道说:“一次检查就几百块,我能用手确定的就不会让病人做CT和B超。”
患者的门诊病历上,她手写的患者自述、诊断结果、治疗处理意见字迹整齐,手绘的示意图简洁明了,病变位置标示得明明白白。“我带学生,首先要教他们写好字,不能‘龙飞凤舞’让患者看不懂。”
1979年,张默道罹患胃癌。她忍着剧痛为患者做完手术后,才躺到病床上,接受胃大部切除手术。1997年,癌症复发,在67岁高龄又接受了腹膜后肿瘤的切除手术。有了切身的体验,张默道对医道有更深刻的认识:“做医生凭的是良心,不仅要对一台手术负责,让患者下得来手术台,更要对患者的康复、生活质量负责,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的后遗症。”
张默道始终以患者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该开的药不开,不该做的检查不做,能用食疗的绝不用药疗,张默道下意识地为患者省钱。
作为一名有着很高造诣的医生,张默道对生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该用的治疗、抢救都用上了,人有生也有死,这是自然的过程。”她平静地说。但面对一个月前就预约来看病的患者,她没时间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之中。(www.xing528.com)
行医60余年,张默道经历坎坷。父亲张纪成是青大附院的外科奠基人之一,早年曾赴美留学。受父亲影响,张默道4岁就树立了做外科医生的理想。工作后不久,张默道十多次下乡劳动,砸石子、拉板车、修水库。艰难的环境,锤炼出她精湛的技术。她在院内首次开展全胃切除手术;漂亮地完成了普外科手术中最复杂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胆手术中,她能从众多的血管和神经包围中精准地挑出胆管,速度和准确度让同行叫绝。在现代医疗设备稀缺的年代,她用手触诊,堪比CT、B超。
张默道是个“另类”的老太太。一些老患者了解到她不会做饭,来看病时喜欢给她捎点包子、馒头。在手术台上她的手法精细,刀口缝合被后辈医生称“雕塑一样”,可真正的针线活她却不在行,裤子破了,她就用手术用的持针器来缝补。
张默道还是个“时髦”的老太太。80高龄重新学习汉语拼音,为的就是不麻烦别人,自己用电脑录入病历;她爱唱歌,把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唱得有模有样。
她常说自己“out”了,她真显得有些“out”的地方,是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还像她一样靠着“望扪扣听”诊断。现在的医院技术发达、设备完善,患者有问题“拍个片子”就可以了。她的学生,许多已经成为科室领导、主任医师。记者采访时,有的学生认为,“望扪扣听”的传统手艺固然值得尊敬,磨练好这门技术的确有必要,但也需要与现代的影像学技术进行结合。
张默道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里:“别人的事我管不了也没有能力管,但我要保证我的患者接受的治疗既安全又经济,我要为患者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