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在海边玩耍,到高中时读科学杂志;从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海洋生物学专业,到留校攻读研究生;从研究紫菜、对虾,到研究贝类。好奇心、对海洋生物强烈的兴趣,始终驱动着他在科学的海洋里不断深入。
“好奇是最好的向导。”包振民说。
包振民经常和学生连续几昼夜进行试验,尤其是在海洋生物的繁殖季节,为了研究生物的胚胎发育,他曾经连续三到五天在实验室里连轴转。然而,这在包振民看来并不辛苦,甚至是习以为常。他说,“科研绝不是辛苦的工作,而是有趣的事”,甚至“不认为是工作”。
在科研中,包振民善于吸收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但从不迷信权威,并且勇于向已有的结论挑战。如在研发水生生物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时,检测的通用做法是使用基因芯片,但目前基因芯片的价格昂贵,分析一个样品就需要一千元到两千元,这大大限制了其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实际应用。包振民打破定式思维,带领团队开发出基于液相杂交的新型高通量、低成本检测技术,检测成本大幅度降低,检测一个样品的费用在一百元以内。技术的突破,使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成为可能,而且也应用到水稻、土豆、蜜蜂、家猪等其他生物的育种分析中去。
十年磨一剑,2006年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通过了农业部的新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壳色鲜红、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一经推出,就赢得了水产养殖户的喜爱。不过,包振民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乘胜追击,结合“蓬莱红”的优良性状继续进行“蓬莱红2号”的培育工作。“在育种的道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包振民笑着说道。
包振民与他的科研团队在“蓬莱红2号”的培育过程中,首次采用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自主研发了针对非模式生物的高通量低成本基因组标记技术和针对全基因组遗传效应评估的算法模型。“这一育种技术不仅在国内水生生物育种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是在欧美等国也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处于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包振民说。(www.xing528.com)
科学的路永无止境。2017年,“海益丰12”继“蓬莱红”“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之后,成为包振民和他的团队培育出的第5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这一系列新品种的育成,改写了扇贝养殖缺乏良种的局面,奠定了我国扇贝种业的发展基础,推动了我国扇贝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多年来,包振民带领着研究团队,使我国成为扇贝基因组中心,形成全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确立了我国贝类育种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随着我国扇贝养殖技术和良种培育技术的发展,扇贝产量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年产20多吨,上升为140万吨。产量的增长,带来的是价位的下行,市场上出售的鲜贝一般4—5元一斤,与牡蛎、蛤蜊相差不大,曾经的海珍品,如今已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