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通常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来说,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是其来源。王小鲁2000年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1978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9%。
据统计,2008—2012年期间,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度接近80%,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外在冲击影响下,我国对依靠资本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性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初期,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在18%左右,1993年以来劳动投入的贡献快速下降,到2008—2012年期间下降到3%左右。究其原因,1993年以前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受益于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制度的改革、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科技创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逐年攀升的势头。
从山东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财政、GDP增长率情况看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表18 山东代表性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表19 山东省主要年份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来源:《山东统计年鉴》(www.xing528.com)
表20 山东省主要年份财政收入与江苏、浙江比较
来源: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统计年鉴
在科技发展推动下,三次产业的提升和变革带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拉动百分点。
表21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拉动百分点
续表
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