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几大高校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后不久,在原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的极力倡导下,学校要求理工科的本科生必须选修几门文科课程,而文科的本科生必须选修几门理工科课程,相应地动员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我想,对于文科的同学,显然不能讲技术性强的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之类的课程,那对他们来说太难以理解了。但我想,讲讲城市与交通的话题,他们也许爱听。他们生活和工作在城市,每天离不开交通,何况他们中的某一位说不定将来能当上了县长、市长这样的政府官员,那了解一些系统的关于城市和交通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用的。于是,我报上去一门新课程——“现代大城市与现代化交通”。学校教务处当年批准它作为第一批公共选修课,公布给文科学生选修。这门课一共32学时,2学分,定额100名,很受学生欢迎,期期爆满。后来又有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于是这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一直开到2006年我退休,这期间还应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要求,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讲过一届。我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一生在设计院、大学都是从事城市与道路交通工作,还当过两年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分院院长,讲起城市与交通,得心应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像科普教育一样。但在这五六年的教学中,我也有过很多思考,并和同学们讨论了研究城市问题和交通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近年来,凡有地方邀请我去做关于交通命题的讲座时,我都忘不了谈谈城市。
2011年3月,我来到浙江省江山市。原本此次江山市之行的目的是很单纯的,只是有几个交通症结想请我参谋参谋,但我仍建议将话题放开,从城市自身和城市化进程说起。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就促成了3月16日下午在江山市国际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江山大讲堂”,我做了一场有关“城市发展与和谐交通——创建江山市现代交通实施策略”的专题讲座。听众为有关部门的干部,有三四百人,效果还是不错的。记者根据录音整理节选的报道《科学规划是创建和谐交通的必需选择》,内容系统而完整,我将它附在我的这篇文章后面,请读者浏览。
附:《今日江山》专题报道
科学规划是创建和谐交通的必需选择——赵宪尧教授演讲精彩实录
版面导语: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生命要维持必须依靠血管输送新鲜血液。城市的道路系统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和谐、可持续。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对于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规划,道路系统一旦建成,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今天的演讲,我将围绕城市和城市问题、交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个方面,结合江山市的实情,在创建现代交通实施策略上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城市和城市问题
说起城市,就不得不提及城市的定义,那么城市的定义是什么呢?三千年以前,《周礼·考工记》就有对城市概念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翻译过来就是说,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都有三个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
不管是社会学还是文化学,都对城市下过定义。但比较受人们推崇的还是经济学上的解释:城市是第一产业人员赋予的。因为第一产业发展了,人口就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的领域流动和发展。也就是说,当很多的农业人口要向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人口转移时,就产生了城市。就目前而言,对城市的定义公认的一种比较规范的解释是:城市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内组织起来的居民点,而这个居民点往往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今天我们剖析城市的定义,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结论并不十分完备。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情结——我们希望一个国家的首都能够代表这个国家,一个省的省会城市能代表这个省,一个城市的市中心能够代表这个城市的广大领域。我们希望一个城市就是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我们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把工业塞进去,把文化塞进去,把政府的各个部门塞进去,结果这个城市不堪重负。最后它的环境、交通、用地,都很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一直说武汉市想要解决交通问题,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湖北省省委省政府移到宜昌去,把武汉市市委市政府移到孝感去。如果是这样,武汉的交通拥堵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美国的政治中心是华盛顿,经济中心是纽约,历史文化中心是费城。因此,对城市的理解,我倒更趋向于这样一种解释:城市是一个生长着的细胞,是一个生命体,而细胞中间的细胞核,就如同城市的城区,细胞里面的细胞质、细胞液就是城市的集镇和农村的广阔土地、山野、园林以及农田。因此,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就要把它当成一个生命体。如果用这样一个理念来对待我们的城市,我们就会尊敬它、敬畏它、热爱它,而不是折腾它、破坏它。
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尊敬、敬畏、热爱城市,所以现在很多城市都“病”了,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
第一是就业问题。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城市为了接纳这些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储备足够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于是就建立了开发区和工业区。这当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付出的代价是给予更多的土地和产业来提供这些工作岗位,而城市的接纳能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看看南部和东部的一些大城市的发展经历,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鼓足了多年没有发展的劲,然后借着国家发展的优惠政策这样一个东风腾飞起来。在此过程中,它们吸引了农村人口,也吸引了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可是最终,这些人工作、生活在这些城市的最基层,我们的城市并没有为他们准备足够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们工作无保障,生活艰难,居无定所,少有依靠。
第二是居住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认为,有了家,才有了根,而房子就是家的载体,所以房子成了很多中国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对于当前国家提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我是绝对拥护。但是这个决策提出来是不是太晚了一些呢?目前房价如此之高涨,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们,他们买得起房吗?即使有买得起的,也是屈指可数,因为他们没有在这些城市中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了“蚁族”。甚至有些人买得起,他们也不愿意,因为在他们心里,农村才是他们的家,他们更乐意回到自己的家乡,盖个三层的小楼房,一家几代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
第三是交通问题。交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国家每年以亿为单位的外出务工者,不断地奔波于乡村与城市之间产生的交通国情;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原来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不尽合理。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生命要维持必须依靠血管输送新鲜血液。大家都知道,城市的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它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和谐、可持续。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对道路系统的建设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为道路系统一旦建成了,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第四是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的高度聚居地。人们在城市里面生产、生活、发展、建设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空气、水、固体物、噪声、视觉等污染。人们在城市中的无序排放与占有,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让城市环境失去了自净能力。于是,积聚在城市中的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就开始怨声载道。
第五是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矿藏与土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当前我们很多城市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损害是触目惊心的。曾经的大冶市是一个美丽的铜的故乡,就是因为无节制地开发铜矿、铁矿、石灰矿,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现在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我想大冶市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应该引以为戒的标本。
第六是安全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城市是个“大熔炉”,为此安全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营造安全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各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比如,北京“两会”之前,在天安门广场的安检过程比上飞机更严格,因为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社会安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除了面对社会治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之外,城市还面临着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www.xing528.com)
二、交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似乎遇到了通病——交通问题。在我看来,交通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
第一是安全问题。前几年,湖北省发生了一起特殊的交通事故,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所有交通问题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据了解,江山市目前机动车的拥有量是5万辆,根据我们国家目前10人的万车死亡率,可以推断出江山去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不少于50人。根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全世界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是2000万,2000年以后每年大概以100万的人数增长。1990年我国死于车祸的人数是2万多人,2000年的时候就达到了10万人,令人非常震惊。每年有这么多人死于车轮之下的原因,从车辆拥有量的增长速度上就可以略窥一二。1990年全国车辆的拥有量不到1000万辆,从1990年开始,车辆就以每五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2000年是4000万辆,2005年达到8000万辆,2010年剧增至1.9亿辆,而如今机动车的拥有量更是达到了数目惊人的2亿辆。
尽管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可万车死亡率还是居高不下。那么在交通安全这样的“马路杀手”面前,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我想也不尽然。结合江山市的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人、车、路、环境这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与管理,让江山市的交通死亡人数每年以5%的速度下降,做到每年少死2~3人。只要交警加强现代交通意识的教育,车主加强对车辆的检查、使用、保管、保养,用现代的科学理念提高道路平纵横断面、交叉口和红绿灯的设计,出现交通事故后及时应对处理,要达到使事故率每年下降5%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第二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汽车尾气污染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光化学烟雾事件就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等城市多次上演,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汽车被形象地称为“流动的污染源”,因为它在开动过程中会排放一氧化碳等对环境有害的气体。
其实城市的很多空气污染,在我看来都和汽车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进入21世纪,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汽车污染也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它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据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并随着机动车的增加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城市的居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虽然城市里的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但也不用悲观。我觉得还是有应对措施的。比如我们可以让车子少出行,大力发展公交,把公共交通做得好一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大家少开车上街,认识到拥有车辆和使用车辆不是一回事,并自觉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可以对照“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六十六条标准,确定奋斗目标,发展适宜人居的城市交通系统。
第三是拥堵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它的产生,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步步推进,人们不断往城市聚集,于是城市变大了、变堵了;其次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让汽车成了普及品;最后就是很多城市的交通网络设置不合理。
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觉得“限行”是无奈之举、无理之举,也是无能之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我看来,真正的办法在于管理和疏导,靠合理的规划和大力建设,提高道路和交通设施的使用率。学习其他国家的道路设计理论,我们中国也能出现像印度的昌迪加尔和澳大利亚的凯恩斯那样大小环形交叉口遍布、连续交通的城市。当然我希望江山市也能采取这样的连续道路交通模式。
第四是停车问题。停车问题在大城市很突出,至于江山市停车的问题,我看了一下,觉得问题也很大。但也不用悲观,从现在开始解决,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解决停车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停车需求做一个合理的预测,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时间表把它体现出来;其次要“盘盘家底”,看看城市的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到底做得怎么样,我们应该给配建停车场制定怎样的指标,不够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比如,可不可以利用现在的绿地和广场做地下停车场;在适当的地方发展停车产业,做立体停车场;挖掘潜力让各家各户为自己的车找一个车位;或者让机动车仅仅在支路上停靠,而不要在干道上停靠。
第五是居民出行方便问题。必须完成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但要保证主城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而且乡镇居民、农村居民也应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廉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学习别人的先进做法、先进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对于城市发展,我想也是如此。联系江山市的实际,我觉得有以下四个城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是海南省的海口市。现在的很多城市,或许也包括江山市,都像曾经的海口市那样迷茫过,既想定位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电子业、金融业。但是最终的定位是什么呢?没有重点,也没有中心,发展到最后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之所以说海口市值得学习和借鉴,不仅是因为海口市保护得比较好、发展得比较好,更因为海口市对自己的定位单一。一个“国际旅游岛”的中心城市定位,让海口这座城市的功能变得精准、纯粹、不那么功利,最后发展成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
第二个是法国的巴黎市。如今人们看到的巴黎,其实就是几百年以前的巴黎。我们在惊叹巴黎是如何把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其外貌、布局、道路为何跟几百年前一模一样的时候,却发现我国很多城市都是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为什么说巴黎值得我们学习?我给出的答案是“尊重”,尊重城市曾经的历史,把城市当作生命一样对待,用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来发展城市、保护城市。
第三个是德国的科隆市。科隆市的人口数和江山市的人口数差不多,科隆市市民对自己的城市是非常爱惜的,他们也很珍视城市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科隆的建筑和桥梁几乎毁坏殆尽,但是重建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科隆的很多老建筑和重创前的一模一样。
第四个是深圳的华侨城。在华侨城这七八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近10万人。这里既有高楼大厦,也有两层小楼房;这里既有康佳集团这样的大型工厂,也有欢乐谷这样的娱乐场所,应该说开发的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人们进去之后,却发现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天地: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到人与自然如此和谐;这里的道路不仅窄,而且弯,每条道路只有两条车道,每条道路上都有自行车道和绿树成荫的人行道。这里的路上行驶的不仅有私家车,也有公交车,而且路上没有红绿灯,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绝少发生交通事故。为什么华侨城能够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创造出这么好的一个环境?这样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的江山市能不能做到呢?我想即使现在很难做到,这也应该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江山市新闻信息中心《今日江山》编辑部 周琳 祝海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