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药商:天赋契合的商行天下

宁波药商:天赋契合的商行天下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药商的形成,是与浙东地区的天然禀赋有着天然联系的。类似的医药器皿在上林湖唐窑遗存中同样屡见不鲜。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宁波药商货殖天下的内容,特别是宁波药商从早期的贩运药材向后来坐庄销售、农工贸一体转型的嬗变过程。应该说,相关的例子在宁波药商群体中有很多,为便于历史透视,我们仅对冯存仁堂作一剖析以窥 全豹。

擅长商贸活动、具有货殖传统,这是宁波与宁波人传递给外界和外人的最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最深刻的历史印记,故享有“无宁不成市”的美誉。据史书记载,很早以前宁波地区近海岛屿上的居民就拿各色渔货来与滨海地区的人们开展经济交往,逐渐形成了以商贸活动为特色的一些集镇。因此,到秦代开始置县时,最先设立了县,如《宝庆四明志》所说:“古县乃取贸易之义,居民喜游贩鱼盐,颇易抵冒。”宁波先民的这种习性,不仅不断得到了持续的强化,而且广泛地体现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形成了后来各种业态的商人群体,药商就是其中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药商的形成,是与浙东地区的天然禀赋有着天然联系的。作为中华民族长江流域文明代表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大量古代动植物药材,包括睡莲科的芡实、漆树科的南酸枣和带瓠皮的小葫芦、古茶树根等实物。这些重要考古发现,是十分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华医药文化之源的,为大家熟知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悬壶济世”之葫芦和壶,最早所指的都是葫芦。由此可见,河姆渡之葫芦其意义不止在种植业史上有巨大价值,还有对医药文化生动溯源的佐证价值,甚至有对诠释葫芦图腾崇拜的民俗学意义。《诗经·大雅·绵》开篇八字“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就用比兴的笔法高度简练地概括了周人生生不息、子嗣绵延、多子多福的人文图景,也成为葫芦文化的文史源头。随着时代的发展,浙东地区天然提供给宁波先民的丰富药用资源逐渐地转化成他们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在四明山地区人们较早地开始了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这可以视作宁波药业新的一页。皮日休在组诗《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中的《云南》是这样描述药材种植景象的:“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墟里生红药,人家发白泉。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共作真官户,无由税石田。”而在《云北》中则更加写出了山村药业的独特氛围:“云北昼冥冥,空疑背寿星。犬能谙药气,人解写芝形。野歇遇松盖,醉书逢石屏。焚香住此地,应得入金庭。” 《鹿亭》同样写得别开生面:“鹿群多此住,因构白云楣。待侣傍花久,引麛穿竹迟。经时掊玉涧,尽日嗅金芝。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一如前述篇章,《樊榭》勾勒出了养生至境:“主人成列仙,故榭独依然。石洞哄人笑,松声惊鹿眠。井香为大药,鹤语是灵篇。欲买重栖隐,云峰不售钱。”读过这些写药的诗篇,我们就不难得知,皮日休诗中讲的就是四明山地区人工栽培药材的生动场景。皮日休组诗题中所称和者鲁望,乃是陆龟蒙的字,两人志趣相投、常有应和,故被后人合称为“皮陆”。皮日休还在《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凡所植者多至自天台、四明、包山、句曲,丛翠纷糅,各可指名,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中向我们介绍了重玄寺引种名药的图景:“雨涤烟锄伛偻赍,绀牙红甲两三畦。药名却笑桐君少,年纪翻嫌竹祖低。白石静敲蒸术火,清泉闲洗种花泥。怪来昨日休持钵,一尺雕胡似掌齐。香蔓蒙茏覆昔邪,桂烟杉露湿袈裟。石盆换水捞松叶,竹径穿床避笋芽。藜杖移时挑细药,铜瓶尽日灌幽花。支公谩道怜神骏,不及今朝种一麻。”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题记,颇似诗序,不仅有助于我们解读本诗,而且还对我们全面理解《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提供了背景材料。关于唐末僧人元达在重玄寺开辟药圃之事,后世的范成大作过记载,其中明确指出引种的芝术品种就来自四明山。同一题材的诗作,还有基本同时期的诗人李频的《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居》,诗作所写“池塘来乳洞,禾黍接芝田”显然是与农作物一样被成片种植的芝术等药用植物,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中药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宁波发挥烧制越窑的有利条件,已经开始大量生产瓷质的医疗卫生器具,不仅有水盂、香熏及唾壶等传统形制,而且还开发出了药碾碗、药碾船、药壶及脉枕等医用瓷品。在宁波老城区和义路原水陆码头(原始港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曾一次出土了17件药碾、4件药壶和各6件香熏与脉枕,数量、品类之多均为国内罕见。类似的医药器皿在上林湖唐窑遗存中同样屡见不鲜。这些瓷质卫生用具的接连出土,充分表明了当时生产的数量与品类,也可有机地推断出该类医药物品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用来对外销售。我们虽然没有查到药商贩运这些药械的纪录,但可以推想,精明的宁波药商一定会看到其中的商机,把这些物件纳入到自己的经营视野和业务领域,作为其销售的医药物品。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宁波药商货殖天下的内容,特别是宁波药商从早期的贩运药材向后来坐庄销售、农工贸一体转型的嬗变过程。应该说,相关的例子在宁波药商群体中有很多,为便于历史透视,我们仅对冯存仁堂作一剖析以窥 全豹。(www.xing528.com)

对于宁波药商慈城冯氏,家喻户晓的是其“药肆万金饶”的冯楼和坐拥“冯半街”的药业,但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过程同样值得我们铭记。根据冯存仁堂自己编印的《丸散膏丹全集》介绍,这家老字号由出身于慈城医药世家的冯映斋创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它的发展历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宁波药商共同的创业经营之路。冯映斋先以采办药材为业,常年奔波于盛产药材的川、陕、皖、赣等地区,历尽千辛万苦将采集到的各色药材通过水陆运输途径发往宁波和上海进行销售,就这样一边积累办药的经验,一边集聚经商的资本,水到渠成地先在宁波又新街开起了冯存仁,一传九代,家族经营,横跨300多年,历清、民国和新中国。众所周知,在交通不甚发达、战乱不断发生的那个年代,在山高途险地僻之处采药办货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在古镇慈城冯氏启承祠子孙间一直流传着“一只钉靴”“扎草马祭祖”的历史传说。先前出门做药材生意的冯家人,总要在肩上背一只钉靴——当时常用的随身雨具,用来与留在家里的那一只配对,表明身在商海、人在商旅,但在兹念兹的永远是家乡和家人。这种标志性的家族传统,实际上无声地教育着冯氏族人为人之本、为商之道、为药之德,后世子孙始终严格遵循着冯映斋“余少好医,视人疾病如己身。兹铺之设以济人之务,不计资本盈亏,为求无愧于心”的训导,全盛时期药业多达23家,虽涉足金融、饮食领域,但药业独大、药商为本。“扎草马祭祖”更反映出货殖天下之无比艰辛和来之不易,宁波民俗有腊月廿三祭灶的传统,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扎纸马祭祖,但冯家却要比别人家推后一天,因为出门在外做药材生意的男人还没有回来,此时家里也没有钱置办供品。因为除了留下家小日常基本的生活费用,家里的所有资金都作为“盘缠钿”被男人带在路上了。但望眼欲穿地等待了一天,外出的男人依然没有回来,也不知道究竟哪时方能安抵家门,于是只好扎草马代纸马祭祖了。我想,恰好是“一只钉靴”与“扎草马祭祖”的故事,无比生动地诠释了冯存仁堂家族天下在心的责任担当和货殖存仁的代际传承。

自康熙朝之初,以冯映斋创办冯存仁堂为起点,以慈溪药商为代表的宁波帮带出了中国药业三百年持续发展的一个好时代、大时代和新时代,他们从生养自己的母土——宁波慈溪出发,以开药室药铺药店药行药堂等各不相同的形式把源远流长的中华药业辐射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几十个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先后累计创办药铺超过45家,同仁堂、存仁堂、乐仁堂、达仁堂星罗棋布,泰山堂、同泰堂、三宝堂、震元堂应接不暇,以至于光绪年间修撰的《慈溪县志》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亦无不至者”。宁波药商名副其实地成了执国药业牛耳的著名药商群体。诚如《儒魂商魄》一书概括的那样:“要说慈城人究竟开过多少药店,恐怕已难以调查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几乎所有的慈城大家望族,都有人从事药材买卖;几乎所有国内主要商埠,都有慈城人经营药业的踪影”。这两个“几乎所有”的推论,雄辩地告诉世人,药业与宁波历史、宁波药商与中国社会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