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种德堂:超凡药铺背后的故事

揭秘种德堂:超凡药铺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种德堂命名自己的药铺,可谓精妙绝伦、美不胜收。叶谱山命名的种德堂早已有之,本意虽然不是国药号,但与医药和药德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经化用,确属神来之笔。杭州历史上确有其名的药圃——王种德堂苏东坡平生曾先后两次到杭州任职。苏东坡得知后,深表同情和惋惜,尤其感念王复的优秀品德,于是就写成了《种德亭》诗并序,还为他家的庭院题名为“种德堂”,从徐州寄到了杭州。

揭秘种德堂:超凡药铺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以仁命铺多少还雅俗共赏的话,那么把自己的药铺和卖药制药喻称为种德之举就更有文学色彩,更超凡脱俗了。

清代江南第一药铺——叶种德堂

曾任清政府刑部吏目的叶谱山,离职后定居杭州,因素精医理,故初到悬牌行医,自己选料配药,对贫者求医,不计费用,慷慨施助,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式创办叶种德堂,成为杭州最早的一家大国药号,声誉远播周边的皖、赣、闽省。种德堂虽然创建不是最早,但其文化渊源却是最为悠长的。

种德堂的创始人为清慈溪籍退休官员叶谱山。他曾在清政府刑部任职,素精医理。离职后选择到杭州定居。初来乍到,即悬牌行医,并自己选料配药,对贫病者求医,不计报酬,慷慨施助,逐渐积累起了良好声誉。鉴于当时杭州尚无规模较大、制备完善的国药堂,叶谱山决定创建一家。嘉庆十三年(1808年),购得地处进入杭州闹市区必经之路的望仙桥直街7亩多地正式开张营业,取名种德堂,俗称叶种德堂。

种德一词雅俗共赏,民间有种德收福之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有“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之论。而叶谱山之种德堂则从苏东坡《种德亭》诗和种德堂庭匾化用而来,取苏东坡《种德亭》“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诗句之意。

之所以将药铺命名为种德堂,既表达了叶谱山行医制药的价值追求——播种美德、布施恩德,也反映出他的人文素养和借名人之事打造卓越国药品牌的匠心。以种德堂命名自己的药铺,可谓精妙绝伦、美不胜收。

叶谱山命名的种德堂早已有之,本意虽然不是国药号,但与医药和药德却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经化用,确属神来之笔。

杭州历史上确有其名的药圃——王种德堂(www.xing528.com)

苏东坡平生曾先后两次到杭州任职。他第一次来杭州任职时,了解到候潮门外有一位叫王复的处士(泛指不做官的士人),不但精通医道,还是一个园艺高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医德高尚,乐善好施,不热衷于名利。苏东坡经常去拜访他,并在社会上宣传他,连其胞弟苏辙也知道杭州有这样一位处士。1079年,苏东坡从杭州调任到了徐州。有一次,苏辙途经杭州,顺道慕名前往拜访王复,可谓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迫于生计,王复已经把园圃变卖掉了。苏辙将自己所见到徐州告知给了兄长。苏东坡得知后,深表同情和惋惜,尤其感念王复的优秀品德,于是就写成了《种德亭》诗并序,还为他家的庭院题名为“种德堂”,从徐州寄到了杭州。这样,杭州人又重视起王复,使他的境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而种德亭、种德堂的名称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特录苏东坡《种德亭(并序)》于下:

处士王复,家于钱塘,为人多技能而医尤精,期于活人而已,不志于利。筑室候潮门外,治园圃,作亭榭,以与贤士大夫游,惟恐不及,然终无所求。人徒知其接花艺果之勤,而不知其所种者德也,乃以名其亭,而作诗以遗之。

小圃傍城郭,闭门芝术香。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元化善养性,仓公多禁方。所活不可数,相逢旋相忘。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我欲东南去,再观双桧苍。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木老德亦熟,吾言岂荒唐。

在这首诗里,苏东坡通过序把王复的为人、志趣和才艺介绍给了大家,特别是“人徒知其接花艺果之勤,而不知其所种者德也”之句,点名了诗意。从种德写起,进而写出了德长与德熟。

自制自销特效药品的药铺——胡种德堂

清末民初,慈溪药商胡久香(又名近兰)在海门县三阳镇中街创设胡种德国药号,药店自制的“抽脓拔毒粉”药效奇特,行销十里四乡。胡久香过世之后,其子胡泽夫继承家业,扩大经营,继续发展。同时,胡泽夫因担任县西街邹同庆药号经理之故,拥有该店三分之一的股份,也是这一家药号的老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