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北京同仁堂是一个有故事的宁波帮国药老字号。其实,曾经也叫同仁堂的叶同仁堂同样有着自己的故事,特别是从王同仁中药铺更名为叶同仁堂,以及因与北京同仁堂堂名相重的纠纷,2003年后不得已改称为叶同仁,成了一家不带堂字的宁波帮国药老字号。
回顾温州叶同仁堂的历史,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历代国药业人士的忧国忧民之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担当。温州叶同仁堂最初叫王同仁中药铺,是由温州本土的王姓老板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城区西门外一大殿前创办的,论时间比北京同仁堂还早,至今已有350多年的经营历史。随着自己年事渐高,王老板在自感力不从心的同时,也苦于找不到可以传承之人,药店的生意也不景气,又实在不忍心自己一手创办的这个中药铺寿终正寝。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就在这个时间节点,从慈溪鸣鹤远道来到温州行医的叶心培引起了王老板的关注与青睐。当时叶心培以行医为生,常在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西廓外一带摇铃行医,以仁心仁术拯救江边疾苦的船工及黎民百姓。王老板暗中观察这位来自慈溪的后生,发现他为人踏实,医术也不错,就萌生了将自己难以为继的药铺转让给他的想法。叶心培也有接盘的意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康熙九年(1670年),叶心培拿出了二十贯(20000文)铜钱将王同仁中药铺受让到自家名下,并改姓不改名,改称为东瓯叶同仁堂中药铺。这样,叶心培就结束了游医生涯,有了固定的执业场所,开始了售药兼行医的生涯。由于叶同仁中药铺地处要津,区位优势明显,加上新主人叶老板经营有方,优质的服务颇获病人和药客的认可,门店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蒸蒸日上,家底也不断厚实起来。立足温州的叶心培,掌门叶同仁堂20年(1670—1690年),当之无愧地成了宁波帮商人在温州创业,特别是宁波药商开拓温州国药业的先驱与行尊。
叶心培在温州行医办药期间,安居乐业,迎娶信河街萧氏为妾,生子名锡凤。锡凤天资聪颖,喜文好学,相传五岁即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物,七岁可背诗三百,到九岁时已能吟诗作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迈的叶心培携子锡凤归故里慈溪探亲,不料竟因病发不治,于次年病逝,锡凤便由其嫡母抚养教导成人。叶心培在原籍慈溪病逝时,锡凤尚年少,由于业务衰落,不得已又将门店出顶给原主王某之侄经营。对此,叶锡凤的异母姐姐竭力要求将父亲所创药铺赎回来。于是,萧氏母子重掇店务,叶同仁堂便由萧氏全权经营(1691—1704年)。这位女性掌门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负丈夫所托,把这家国药店经营得有声有色。萧氏病故后,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叶锡凤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返温州,潜心经营,全力打理店务,顺利完成了叶同仁堂药铺的代际传承,将创业重任交棒给了叶同仁堂第三任掌门。
由于叶心培夫妇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叶锡凤时期(1705—1745年),叶同仁不断发展,以食养、食治、药膳的食疗之法,精心配制系列良方,生意更加兴隆。到雍正二年(1724年),叶同仁堂已成为温州最大的国药号,声誉辐射到浙闽诸省。在用心经营国药业之余,叶锡凤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叶锡凤在原籍慈溪娶一妻二妾,共生六子。长子叶愚,字调元;次子叶恕,字调阳;三子叶行一,字调鼎;四子字调时;五子字调音,六子叶有孚,字调律。他要求儿辈认真读书,认为无论将来选择走什么路,知识都是少不了的。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儿辈不养尊处优,健康成长,使叶同仁堂后继有人。
叶锡凤之后,三子叶行一(1746—1783年)和幼子叶有孚(1783—1812年)相继成为叶同仁堂的第四、第五任掌门。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叶有孚开始在老家慈溪建造叶氏祠堂——崇敬堂,并形成了带有浓厚宗族色彩的公堂制度。因为崇敬堂具有管理店务的功能,故俗称“公堂”。嘉庆十四年著有《崇敬堂记》一册,记录了崇敬堂建造的经过。所谓“公堂”,《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是这样追述的:叶锡凤在原籍慈溪生有6个儿子,他们都享有从叶同仁分红的权利。族内事务由“公堂”管理。“公堂”就是叶氏的家庙崇敬堂。“公堂”推族长主持,族长是叶氏宗族的最高统治者,并雇有账房、管收等数人,负责管理族内财产、会计等事务。“公堂”逐年在叶同仁的盈利中提款购田置产,并由各房轮值管理收租。崇敬堂除了作为祠堂用于祭祖,另一个作用是成为叶同仁堂的最高决策机构。堂内不仅设有堂规,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对后辈族人有着约束作用的族规,并对后代子孙如何培养等也作了相应规定。为防止后代在家产上发生纷争,堂规也都订出了明确的制度。这一整套制度对下代子孙既具制约性,也对企业管理具有开创性意义。
就这样,经过叶氏几代后人100多年(1705—1852年)的接力经营,到第六任掌门曾孙叶青玉时期(1813—1852年)叶同仁达到了鼎盛,成为温州国药业的翘楚。1865年前后,叶青玉因病去世,又遇战乱,叶同仁损失很大,此时公堂选派叶心培玄孙叶蔷渠前往温州主持店务,成为叶同仁堂的第七任掌门人。面对成昌药栈为首的“兰溪帮”与自家争夺销货阵地(门售药店)的挑战,叶蔷渠将计就计,利用雄厚的资金以长期赊销为手段,拉住了客户,抢得了市场,击溃了“兰溪帮”,使叶同仁变得更加强大。也就在此时,开始订立由宗祠(公堂)管理药店的制度,把药店经营过程中的人事、财务等大权集中到了公堂手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项:
第一,企业重要人员的去留调动由公堂决定,“坐行”(如派驻上海元昌参号、宁波宝成药材行办货人员)由公堂选派。第二,规定“三年结账,逐年分红”,由公堂规定药店每年纯利任务数。第三,药店买卖田地房产由公堂决定,钱由药店支付,田租房租归公堂收取,每年共四五千元,连药店自用的店屋也须付租。第四,企业长期存货15万元,现款6万元(银圆)。现款指定存入宁波的钱庄,便于公堂就近控制。如办货动用大笔现金,或支付较大数目的费用,均须事先经公堂同意许可。第五,丸散膏丹的配料,其细料的品种、规格,都由公堂硬性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轻易更动。
之后,针对店栈经营管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叶同仁堂与时俱进,对症下药,从第八任掌门开始,实行股东制治理模式,由叶仰曾、叶超曾、叶益生、叶伦书等数十位叶氏股东组成公堂,委派经理,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并规定族内股东一律不得兼任经理。公堂又规定了“五公座”主持店内业务——经理、副经理、账房、放账(负责赊销)、批账(负责销货)分掌店栈经济大权,并订立了十条店规,在店内悬牌公布执行,确保了叶同仁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营业。1956年公私合营,叶三宝、乾宁斋、三余堂等国药号制剂部分并入叶同仁堂,改称为温州国药联合制药厂,结束自身的历史使命。2001年,恢复并重开叶同仁堂大药房。2002年,温州东信集团全资收购叶同仁。(www.xing528.com)
自创设至公私合营之间近300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温州叶同仁堂牢牢秉持叶锡凤创立的医药立业、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始建白湖诗社,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宁波地区唯一一家家族诗会,后再立宁波枕湖诗社,成为独树一帜的宁波药商群体。包括叶锡凤在内,叶氏家族成员中出现了一大批诗词名家,其中有相当影响的就达24位。叶锡凤一生共著有《瓯游草》四卷、《珠渊诗稿》四卷、《磨兜坚斋文集》八卷、《金刚经心得》二卷、《心经心得》、《三经心得补注》二卷、《阿弥陀经心得》一卷以及《时艺引阶》不分卷等著述留世。在叶锡凤遗风的影响下,叶氏子嗣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有诗文集传世,活跃了宁波、温州、杭州三地的诗坛文苑,留给我们叶愚《东汀小稿》五卷、叶恕《燕香居诗稿》七卷、叶声闻《吾山集》一册、叶燕《白湖诗稿》八卷、叶谱山《水石居遗诗》两卷、叶炜《鹤鹿山房诗稿》八卷、叶元墀《海蒳轩遗稿》四卷、叶元堦《赤堇遗稿》六卷等珍贵文化遗产,被积集成为《叶同仁文化丛书》和《白湖诗丛》。透过这些诗文,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叶氏家族和宁波药商的精神发育史,而且能够找到宁波药商经久不衰的文化密钥——儒商底色,并从中找到叶同仁在经营过程为什么要祭祀杀鹿、食橘还皮等的真正答案。
有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这里,我们想通过剖析叶同仁堂的药业经营过程来揭示出宁波药商的文化品牌机理。我们比较认同方印华在《温州同仁堂》(参见2017年8月9日《慈溪日报》)一文所作的归纳,特综述于下:
第一,采用前店后场,批零兼营模式。叶心培虽为铃医起家,却是制药高手,能医能药,医药贯通。当他在给王同仁中药店帮工时,就为老板研制丸药膏丹。接手药店之后,更是当家作主,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坐堂行医,一边加工中药饮片,制售丸药丹散,前店后场,批零兼营,与己与人都很方便。对待生意不论大小,严格按规矩办事。当前面的店堂殷勤接待顾客时,后场精心炮制的中成药已经在那里做好了充分准备,再加上选材道地,质优价廉,其生意的红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每逢朔望之日,门售还实行折扣优惠;顾客上门,递烟端茶;大笔生意还摆酒款待,设寓住宿,这样善待顾客,理所当然会得到客户的认同,为稳定客户群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叶同仁堂视客人为衣食父母,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能一视同仁,这让他们在瓯江船民、放排工或上山帮客商中颇享盛誉。
第二,恪守医道药德,信奉利因义先。叶同仁堂创始人叶心培出身于慈溪鸣鹤场的名门望族,自幼受“立事者不离道德”“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古训,这为他的后人所遵循,在处世做人方面有了一个基本的准则。叶锡凤曾告诫后人:“财自道生,利因义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而,在经商活动中坚守亲民、便民、利民原则,遵循药正、价适、便捷、亲情的经营理念,是他们赢得社会广泛认可的重要基础。通过宰鹿祭祀,食橘还皮,折价优惠,长期赊账,当众销毁劣质药材等一系列独创性的商务宣传活动,树立了名店形象,在民众中留下深远影响。
第三,践行店训堂规,树立同仁品牌。叶同仁堂一直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店训,在经营中药材和丸、散、膏、丹等诸多产品时,历来以选材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配方量足著称于世。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载誉浙南闽北。尤其是中成药的炮、炙、煨、煅、飞、炼、制等过程,虽全凭手工操作,既费时又费力,但仍坚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制作膏方过程,分外繁复,先要将配好的药材以清水洗净,浸泡一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熬,再以细绢筛滤去药渣后,以文火慢慢收膏,如此反复多次,使水分蒸发殆尽,留下浓缩的膏汁方成。这其中的每道工序均严格执行,使用的药材分量也分毫无差。故叶同仁堂所产的丸、散、膏、丹、露、胶等任何一个产品,都可以达到疗效显著,是民众完全信得过产品。
第四,良心制药重品质,精工细作创声誉。叶同仁堂为取信于民,除了十分讲究地道药材、货真价实等原则,还根据古代配方加以增减和改良,使药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提升。叶心培曾孙叶青玉在掌管叶同仁堂时,亲力亲为,深入著名药材原产地,严把质量关,以看、摸、嗅、嚼等最为原始的方法对药材进行仔细检验。当药材采购进仓时,先由内行人精心挑选,在确保无尘、无次、无杂质的前提下方可进仓储存。店内还制订有“值柜须知”,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传统,切成片、段、块等形状,分装存放,以备炮制与选用。对于饮片切制也很规范,该顺刀的不能顶刀,该斜刀的不能直刀或连刀,要求出售的药材厚薄均匀、形状一致。据说老师傅切出的药材有的薄如蝉翼、透明光亮,这样的精工细作在其他药店是很难做到的。
第五,推陈出新创特色,励精图治建药城。2001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重新恢复了叶同仁堂这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浴火重生的叶同仁,虽非一姓一家所有,但仍保持着叶氏的立堂旨意,心系天下,药济民众。2002年东信集团出资50%入股叶同仁堂,在人民东路原鲤鱼门大酒店原址上,开出全省最大的叶同仁堂药城(面积近2000平方米)。叶同仁堂药城以药文化走廊、企业历史文化展示、中医药书店、名医健康讲座等全国鲜有的中医药特色文化为依托,以全新的面貌踏上新的征程。药城经营规模宏大、药品齐全,并配有高档参茸专卖、名老中医坐诊(全市药店第一个设中医门诊部)及药膳、食疗、茶饮、足疗、推拿等多个传统医疗保健项目,实行以药促医、以医带药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在继续保持真品、真价、真情和便民、利民、亲民等服务特色的同时,以全国名老中医处方展、叶同仁中医药文化节、参茸节、药业老职工书画节等文化营销为载体,积极探索健康营销模式,引起业界震撼,全国同行闻讯后纷纷前来考察,由此引发了中国药品零售界的变革。继而又率先通过《药品质量经营规范》GSP认证,组建叶同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成为温州第一品牌药店。媒体公认,叶同仁堂是国药业守“旧”创新的成功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