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全堂
根据可考的史料,乐氏家族明代初中期在北京创办的万全堂至今已近600年,不仅是北京最早,应该也是中国最早的国药店,比乐家老铺同仁堂还早200多年,店名至今犹在。
北京永安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佚名的宁波人在北京东四的东南角创建了永安堂,成为与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齐名的京城四大老字号药铺。清代被经营钱庄业的慈溪同乡恒利号接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店办厂,逐渐发展成为经营参茸、饮片、名贵药材,能够自制丸散膏丹,涵盖16个科门,约1100多种中成药的大型国药店,实现自产自销,外厂药品一律不售,至清末达到了鼎盛。
杭州朱养心药局(www.xing528.com)
与永安堂同时,余姚籍人士朱养心到杭州开设了朱养心药局。现在,“朱养心”不仅是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也是一家专业从事伤科类药品生产中药企业的公司名称。朱养心的前身是开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与《本草纲目》同时代问世)的朱养心药室,创始人朱养心,名志七,于万历年间自余姚迁徙至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东侧,自制丸散膏丹,尤以独家秘制的红膏药闻名遐迩,被形容为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神乎其神。后其子孙继承祖传配方,以专治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的膏丹为经营特色,研制成一系列特效验方,名震江南,其技术秘方的手抄本保存至今。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朱养心”老字号,历经岁月蹉跎,百折不挠,创造了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奇迹。相传,朱养心平素乐善好施,赈济贫民,同情民间病家疾苦。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杭州府志·方技》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徙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迄今子孙皆世其业。”有关朱养心药室的来历,民间有两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一是泼水墨龙的传说。据清代《蔗余偶笔》记载:“杭城多火灾,惟朱养心药铺从不被害,相传初年主人精于医,有丐者遍体生疮,哀求诊救,款留调治,百日而愈。临行,为主人画墨龙御火患以报德,掷管而去,不知所在。”相传此人就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而他赠予朱养心的墨龙图庇佑了朱养心药室历数百年而不受火患。另一是和合二仙的传说。成书于清代的《杭俗遗风》记载:“养心在日,有二徒来,求供职,朱收留之。该二徒每日午饭后,必至后园山麓嬉戏,寒暑如故。一日,天雨雪,二童仍往,朱踪迹寻之,二童见朱至,相与越山岭而去,地中遗有青荷叶一张,即二童坐处,朱讶,如此严寒,何得有此……取荷叶投之,膏竟成,遂名此膏为童绿膏。”这两则口口相传、笔录文存的医药故事,虽真实性很难稽考,显得离奇又生动,挟带着中医药固有的浓重神秘色彩,但也流露出中华医药积德行善的优秀品质和善有善报的褒奖赞美,药心昭然,人性光辉,养心之养,不言而喻。
常州最早的药铺童宁远堂
明天启二年(1622年),童浩山在常州南大街马园巷开设童宁远堂,取“宁静致远”之意,以经营精制饮片、丸散膏丹和中成药著称,与老丰裕、东风裕、存仁社并称常州四大名药店。童宁远堂的店招系万历、天启年间的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孙慎行所题,以“刘海”为商标。清朝末年,因成功配制“林文忠公丸、膏(林文忠公即林则徐,此药即戒鸦片烟的药丸)”而名噪一时,大获其利,进一步促进了药店的发展。1946年,因兄弟分家,一拆为二,根据方位分别叫童宁远南号与北号。新中国成立后,数度更名,1984年恢复为“童宁远药店”,主营零售中草药和自制中成药,虽家族传承,几经磨难,但浴火重生,基业长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