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伴随着宁波药商业态由中药业向西药业转型的还有一个现象,则是药业经营向海外转移,特别是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时局的影响,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不仅造成民不聊生的凋敝局面,而且消极抵抗使得日本侵略者横行肆虐,商业经营首当其冲,药业也不例外;其次,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对国药和国内生产的优质西药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市场巨大,吸引着生产商和经营商前往发展;第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叠加因素,为宁波药商到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开拓药业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众多走出去的药商中,姚云龙和顾兆田两位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热心家乡的建设发展,捐资兴建了有关教育和社会公益设施,展示了宁波药商新的精神品质,丰富了宁波帮的时代内涵。
姚云龙,祖籍慈溪,1924年出生于鸣鹤古镇,早年在家乡的敬乐小学读书。1938年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合利元药材行(中药店)当学徒,开始涉足医药行业。满徒出师后,继续从事药材药业经营。1945年,与同店同乡的师兄洪德才、童子瑾及杭州洪大药材行驻沪办事处职员叶春潮等业界同人相约合股,择址上海崇德路91弄9号开设乾昌药材行,主营药材批发等相关业务,并将业务的触角伸到了香港,多次往返沪港之间,销售药材产品。正是这种从业经历,为后来姚云龙赴港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鉴于香港市场的经营状况,姚云龙觉得那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土地,于是自1953年开始,将事业的重心由上海转到了香港,并一直独资经营民生药行,主打中药材,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良好声誉,成了香港一名成功经营中药材业务的企业家。发家致富后的姚云龙,虽自奉节俭,但热心公益事业,从1985年首次踏上阔别多年的故土开始,本着响应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乡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心愿,从捐建云龙中学到鸣鹤小学,再到修复曾为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的千年古刹金仙寺及鸣鹤卫生院、鸣鹤敬老院、鸣鹤新街、慈溪峙山公园建市楼、三北书画院等诸多项目,姚云龙偕夫人朱梅霞、儿子姚德明等先后捐资超过1300多万元人民币,正可谓云龙布泽、药济鸣鹤。为表彰姚云龙先生乐善好施、爱国爱乡的义举,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其“荣誉市民”和“爱乡楷模”的称号,他不仅成为获得这些殊荣的宁波药商第一人,更为宁波药商树立了新的典范。2017年,慈溪市决定在姚先生捐赠的云龙中学创建姚云龙国药纪念馆,收藏姚云龙先生生平史料和实物,集中展示宁波药商艰苦创业的历程和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顾兆田,祖籍镇海,1922年出生于河头乡顾村(现九龙湖镇河头村),在家乡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到上海做学徒谋生了,曾在一家经营药材的振荣洋行学生意。由于振荣洋行倒闭,1945年他自立门户,继续做药材生意,频繁穿梭于上海、广州、香港三地和台湾之间,积累了扩大经营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随同为药业经营商的岳父定居香港,并于1951年独资开设新记公司,主营西药业务,夫唱妇随,克勤克俭,业务蒸蒸日上。1962年,应邀参加广交会,大力推销国产的西药原料到世界各地,把“四环素”“土霉素”“谷维素”等药品引入香港市场。1971年,他将新记公司改为新记药物有限公司,总部在香港,在加拿大设有分公司。随后,他把新记药物有限公司的总店和分店分别交给了长子东华和次子南华经营,成为相传三代的宁波新药商。交班以后的顾兆田先生,从1985年开始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先是捐资助建河头鸿山学校的教学楼,后又偕夫人卞裘莉共同助建敬老医院、幼儿园等公益项目,并不时给助建的学校和敬老院寄钱送物,表达思乡之情与爱乡之心,累计捐款达600多万元人民币。为保持自己所捐赠项目的持续性,于2015年10月,深谋远虑的顾兆田伉俪与镇海区慈善总会签署成立了“顾兆田卞裘莉慈善基金”,当即汇入120万元人民币,按每年15万元使用,专门用于安老助老、奖教奖学、应急帮扶等慈善公益性项目。2018年,顾兆田伉俪还委托家乡有关方面参与“甬爱黔进镇青春”专项“牵手·共健康”行动,结对贵州省普安县30名贫困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从事了一辈子的健康产业写出了新的一笔,在爱心传递中充分展示了旅居海外的宁波药商不变的情怀。
姚云龙、顾兆田等旅港宁波药商,不仅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建设,而且带着家人持续开展接力捐助,特别是通过捐赠物这种特殊的纽带把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交到了儿孙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故土和根脉,实为高明之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姚云龙先生之子姚德明获悉故乡人民要为先父创建姚云龙国药纪念馆时感慨万千地说:“感谢慈溪政府对先父的重视,建造姚云龙国药纪念馆。建馆的目的是倡导乡贤精神,让这种造福桑梓、回报家乡的美德代代传承。”“令人欣慰的是,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姚云龙先生,没有忘记那些为地方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的乡贤!如果姚云龙先生泉下有知,亦当含笑,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着力打造姚云龙国药纪念馆的意义所在。”无独有偶,时常挤时间带着友人、家人返乡访问的顾东华同样无比深情地说:“我父亲常常教育我们后代,不能忘根,要常回乡看看。”“我早年陪父亲回来建这所幼儿园,看着它现在越来越好,我和父亲都特别高兴,我希望我们能一代一代地将这份心意传递下去,帮助家乡发展教育。”
【注释】
[1]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511页。
[2]鲁望:系陆龟蒙之字。
[3]湖北中医研究院:《经史百家医录》,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www.xing528.com)
[4]刘维维:《市易法失败的原因之浅析》。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湖北省中医研究院:《经史百家医录》,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7]王遂今:《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引自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元周:《卢绪章与广大华行——政治使命与企业经营(1927—1950)》,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版。
[9]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