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宁波药商的历史演进轨迹

揭秘宁波药商的历史演进轨迹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需要我们来做的,只是沉下心去,与已经走进历史的宁波药商进行一番跨越时空的对话,把被尘烟封存已久的宁波药商的历史演进轨迹加以梳理还原,即可昭然若揭,让其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迄今为止,宁波帮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而成洋洋大观。因为,在宁波药商的视阈下来考察宁波帮,宁波帮的流变才能确切地找到最初的发轫之源与一贯的历史之流。

揭秘宁波药商的历史演进轨迹

——题记: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落笔这一章的题目,特别是选定“钩沉”两字之际,油然想起了与之同音的两味中药,一个叫钩藤,另一个叫陈皮,虽不合称,却在配伍中合用,治疗小儿惊风的钩藤散就同时含有这两味药。

为什么要用“钩沉”两字呢?实在是有感于《周易·系辞》中所说的“探赜索隐,钩沉致远”之句。实际上,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需要我们来做的,只是沉下心去,与已经走进历史宁波药商进行一番跨越时空的对话,把被尘烟封存已久的宁波药商的历史演进轨迹加以梳理还原,即可昭然若揭,让其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

迄今为止,宁波帮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而成洋洋大观。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论者对宁波帮的形成时间基本上达成了明中、晚期的共识,但对于宁波帮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包括形成地点、代表行业、历史细节、演进轨迹等尚语焉不详,存在着相当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这不能不说是研究的一种缺憾。正是带着这种思索,我们一直找寻着相关脉络,终于在宁波药商视阈下逐渐还原出了部分历史真实,大有培根在《学术的进展》中所论述的那种确定性之获:“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当他走进了怀疑的层层迷雾后,他必须找到一种确定性,才能从迷雾中走出来。”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宁波药商视阈下的宁波帮,而不是宁波帮视阈下的宁波药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宁波药商是宁波帮之源,而不是笼统地把宁波药商定义为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宁波药商的视阈下来考察宁波帮,宁波帮的流变才能确切地找到最初的发轫之源与一贯的历史之流。(www.xing528.com)

吴慧主编的《中国商业通史(第四卷)》第三章写道:“宁波商人是由经营药材业起步的。当地盛产浙贝、元胡、白术麦冬等浙药,并是东南各省的主要药材集散地,宁波商人与外地药材商人各自成帮,将浙药运往北方及其他需要的地区,经营这一行业的人主要是宁波属县慈溪县的商人。县志云:‘县人以贩药为大宗,川湖等省无不至者。’不但浙江省内很多城市,如温州绍兴湖州杭州以及宁波本地有慈溪人开设的药店,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把药店开到外地,并在外地采购药材以掌握更多的货源,不局限于经营浙药。北京同仁堂药铺就是原籍宁波府慈水镇的乐氏于康熙年间(1702年)创办的。宁波慈城人冯映斋采了一辈子药,长年跋涉于皖、蜀、陕山区,所采药材行销于上海、宁波等地,有名的宁波冯存仁药店就是他于康熙初开设的。嘉庆之际,慈溪的巨商董棣林也以贩运药材起家,他远赴东北采办参药,运到上海出售,赚了不少钱。药材业是宁波商帮早期经营的传统行业。”[1]

这段概述性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很大,并用具体的事例论证了宁波帮经营药材业的脉络,完成了“宁波商人是由经营药材业起步的”命题的自洽。正是因为这是从商业通史的大视角来对宁波帮进行纵横考察得出的结论,所以其历史定位相对更具准确性和信服度。同时,这一结论告诉我们,宁波帮不仅是经营药材业起步的,而且通过药材买卖顺利实现了经营转型与职业嬗变——从纯粹的药材贸易逐渐扩展成工贸一体,既买卖生药,也从事熟药加工和成药研制,甚至是跨行发展、多元经营、长盛不衰。

为了真切地还原历史上经营药材业的宁波商人的完整面貌,本书决定在中国药业的形成发展史中对其进行观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