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提出,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策选择。因此,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在认识和评价这一方针时引起注意。
1.“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的国情。从“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战略渊源来看,它产生于将引进先进技术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战略实践,因而是实践的产物。中央后来将其作为一条加速技术进步的重大方针进行推广,不仅是因为它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更重要的是中央意识到对国内市场进行过度保护反而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与其保护落后,不如主动、渐进、有条件地开放国内市场,既填补国内消费市场的空白,又能增加引进先进技术的筹码,然后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后再夺回失去的市场。这在当时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极大的国情下,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2.“以市场换技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技术引进与进步的影响较小。尽管1982年前后国家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并在实践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1978—1988年中国技术引进的方式呈现出“叠加”的特征:一方面,“以市场换技术”逐渐引起中央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以资金和外汇集中引进仍占主导地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千项计划”和“十二条龙计划”。这两个大规模技术引进计划构成了“六五”期间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内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一时期的“以市场换技术”,不但实施范围较小(主要在经济特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因此,这一时期“以市场换技术”的影响较小,还处于政策调适阶段。
3.对“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评价应进行综合分析和历史分析。技术进步是一个综合工程,包括配套技术、管理技术、产品品牌和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以市场换技术”之所以被定位为“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就是希望发挥外资企业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综合性促进作用。因此,如果以丢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作为这一方针的总体评价,是不客观的。做出这种评价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看到中国技术进步的阶段性。中国与外商之间的博弈推动“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形成与发展,基础是中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外技术水平差距极大这一基本国情。当中外双方技术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以市场换技术”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技术进步将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因此,我们评价“以市场换技术”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其对应的历史阶段。
综上所述,“以市场换技术”是嵌于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当中的重要一环,作用就是以支付少、速度快、规模大、效率高的目标引进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先进技术,它与以“156计划”“43方案”和“78计划”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引进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服了以往技术引进中的一些缺点,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技术引进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从技术引进到“以市场换技术”的演变,依然没有解决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等老问题,希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力更生的目标更是远未达成。总之,1978—1988年从技术引进到“以市场换技术”的演变,尽管不是技术引进与进步方式的完美转型,但是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高技术引进效率的有益探索。
【注释】
[1]朱镕基主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2]《世界经济导报》,1983年5月8日,转引自《全国利用外资会议特刊》第6页。
[3]朱镕基主编:《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173页。(www.xing528.com)
[4]江泽民:《电子工业对外贸易及其发展方针》,《国际贸易》1984年第8期。
[5]朱镕基:《关于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1984年第5期。
[6]王允贵:《利用外商投资中“以市场换技术”剖析》,《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9期。
[7]世界银行《1998/99世界发展报告》。
[8]《吴敬琏再挺“市场换技术”质疑声音太片面》,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ysc/cysczh/200806/18/t20080618_15864731.shtml。
[9]董书礼:《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成效不佳的原因辨析及我国的对策》,《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4期。
[10]吴敬琏:《挣快钱、挣大钱的时代将过去》,《新京报》2012年5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