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地雷同战略与高速发展阻碍技术消化和创新

各地雷同战略与高速发展阻碍技术消化和创新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虽然国家运用多种措施多次调整,但重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需要跳出纯粹的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链条来分析“以市场换技术”。但由于支撑项目发展的技术不是短时间内能成长起来的,所以就采取“换”这种相对来说见效快的方式不断引进技术,出现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因此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各地发展战略的高度雷同和始终追求发展的高速度。

不可否认,通过在吸收外资的过程中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各个发展阶段填补了国内部分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从这一方针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们主要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中的引进环节,其余三个环节的功课做的明显不够。然而,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其他三个环节的重要性。1981年国务院颁发的《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就提出“引进外国适用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18]1985年,全国第三次技术进步会议上又提出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转到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国产化为主的工作上来”的目标。1986年2月18日,原国家经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发出《关于推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若干规定》,提出在组织、安排技术引进的同时,要组织、安排消化吸收工作的要求,在其他有关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要消化吸收和再创新。[19]虽然国家运用多种措施多次调整,但重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需要跳出纯粹的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链条来分析“以市场换技术”。

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需求和开发的动力分别取决于产品的需求和由其创造的利润。由于各地缺乏新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哪个项目的产品销路好,能快速的增加财政收入就发展哪个,因此各地都希望多上新项目,迅速见成效,而对需要长期投入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过程兴趣不大。但由于支撑项目发展的技术不是短时间内能成长起来的,所以就采取“换”这种相对来说见效快的方式不断引进技术,出现重复引进、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因此这实质上反映的是各地发展战略的高度雷同和始终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如20世纪80年代的彩电生产线的引进,风能、汽车、装备制造等都有过这样的历史,造成产业聚集度低,摊子大,竞争力弱。因此,改变单一的GDP竞争发展模式,重视技术自生能力的培养和积累,才是避免这些问题的治本之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