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之交技术进步转换战略背景
20世纪末,经过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开始从追求速度到提高质量的转型。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如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城市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能源供应压力的加大,自然环境的约束等,都对我国传统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挑战。二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美国通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信息革命,将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取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三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通过竞争达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越来越强。
21世纪初,由于加入WTO、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越来越迫切,“以市场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加入WTO,模仿的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都对国家自主创新提出要求。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按照世贸组织原则,我国大幅降低了关税,删除了强制要求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条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家宝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论述,并且明确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2006年,“自主创新”成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第三次调整:“以市场换技术”向自主创新过渡
在“以市场换技术”逐渐失去法理依据的背景下,“以市场换技术”开始进行第三次调整,开始向自主创新过渡,着重引进能够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对外资设立了更加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更加强调外商转让最新的核心技术,更加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如为了引进高铁技术,我国以市场准入为条件,迫使法、日、德和加拿大四家公司转让高铁核心技术,如果这些公司不提供最新最核心的技术,则被拒之于中国广阔的高铁市场门外。在四国公司同意转让核心技术后,我国相关企业通过消化和吸收,进行再创新,掌握了自己的高铁技术甚至将该项技术出口到国外。虽然这一时期“以市场换技术”逐渐从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中逐渐淡出,但一些行业和地方性政策中仍大量出现明确的“以市场换技术”提法。
1.少数中央政策和法规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的指导性意见。如2005年6月7《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第十七条规定:“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随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意见(中煤协会综合〔2005〕88号)中提出:“煤炭机械制造企业要按照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促发展的原则,以采煤机械重要基础部件为重点,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2006年7月24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决定》,提出“从注重单项技术研发向重大产品的集成创新转变,从以市场换技术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从注重成果的技术指标向注重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转变,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这说明2006年前我国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是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
2.一些地方的五年计划(规划)仍有“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性思想。如《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通过提高研发经费提取率、加快设备折旧、面向国内外直接融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措施,将初具规模的信息技术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比重、在国际占有一席地位的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2006年4月29日,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高起点、多方位吸引世界500强和省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来我市独资、合资创办信息技术企业”。2007年4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要求“做大进口规模。研究国内市场需求,研究进口促进政策。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源,充分发挥进口对提高经济内在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增强贸易抗风险能力”。2008年10月8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外来投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政策引导,拓宽利用外资项目来源。探索以资产换资本、以市场换技术、以项目换资源等引资方式。利用外资加快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项目与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最近一个省级政府五年规划中出现“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是201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黑政发〔2011〕17号),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新型农机具,巩固扩大联合收获机械,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积极发展畜牧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实现动力机械、新型农机具、收获机械、畜牧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农机装备在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重大突破。积极选择引进农机制造企业和产品,以市场换技术、换产业,实现技术和生产本地化。重点建设哈尔滨农机产业园、佳木斯农机产业园等园区。到2015年,规模以上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以上。”
3.一些地方性领导讲话或产业政策将“以市场换技术”作为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捷径。如2003年4月16日云南省《徐荣凯省长秦光荣副省长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要紧紧围绕‘三江’电力开发,按照以市场换技术,技贸结合的思路,支持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合作重组改造,引进国外著名制造商及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实施重大装备设。”2004年河南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意见》,提出“鼓励企业针对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引进省外和境外先进适用技术。要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技贸结合的方式,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2005年山东省《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把握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抓住国际资本看好我国市场的有利时机,面向日韩和东南亚、着眼欧美和独联体等国家,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继续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吸引跨国公司来区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特别要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2008年《无锡市风力发电装备发展规划(2008—2012年)》提出“利用国际风电咨询公司的智力,缩短中方开发新机组的进程,提高设计能力。‘以市场换技术’,建立了与外方的合资公司,由外方转让技术,在中国总装,逐步增加本地部件。”2009年河南省关于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等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以市场换技术,强化高端加工产品领域的合作,加强对资源的控制,建设领军企业”。另外还有《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2010年《关于福建省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和《黑龙江省加快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都明确提出要运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提升本行业(产业)的发展。
各省积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目标是瞄准国内市场,希望在国内市场而不是在国际市场获得技术优势,因为这些换来的技术本来就在国际上很可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因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些省份技术力量薄弱,为了发展本省相关产业,占领省内国内市场,不得不走“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各省对这一战略的无序运用,只会导致外商各点击破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不能培育形成研发体系,各方诸侯为了占领国内市场,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多头引进、持续引进,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分散式技术引进也因此成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三)向自主创新调整时“以市场换技术”的特点
这一时期,“以市场换技术”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引进技术形式的多样化,如除了以“三资”企业形式组建外商投资企业外,还采取了跨国并购、BOT、BT等方式引进技术。二是近年来外资企业引进技术的合同呈下降趋势,但仍约占一半的比例(见表4.4)。三是高新技术成为“以市场换技术”的主要目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见表4.5),外资企业技术转让明显加快。四是从用来自国外的技术实施“以市场换技术”开始向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占领国内市场转变。五是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日益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2001年,约30%的技术引进属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如爱立信、西门子、壳牌等公司设在中国的机构从国外引进了大量技术。六是“以市场换技术”中常用的条件如市场准入标准、税收优惠(如2008年1月1日中外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已经统一)、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已经逐渐淡出,代之以完善投资环境等非强制性市场完善来吸引跨国企业转让技术,更加重视外资企业在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技术溢出效应。(www.xing528.com)
表4.4 2002—2010我国技术引进合同按企业性质分类统计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商务部科技司统计,其他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部分数据暂无法获得。
表4.5 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
第一,“以市场换技术”方针在中央层面具有全局意义的指导性意见中逐渐淡出,自主创新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2001年后中央各类文件中极少出现“以市场换技术”的提法,“以市场换技术”实施的范围大为缩小,只有一些行业部门和省份仍明确提出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如200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云南省《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201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等。
第二,技术进步领域呈现“双轨并行”现象,即自主创新和“以市场换技术”并存。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政策下,一些行业以自主创新为主;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却仍然“以市场换技术”,或者将“以市场换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起点。如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认为,“在企业经营发展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大多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
第三,“以市场换技术”方针虽然逐渐淡出,但由于中国技术自生能力并未形成,中国企业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比例还比较高。所以虽然近年来外资企业引进技术的合同呈下降趋势,但比例仍约占全国引进技术金额的一半,2002—2007年间外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占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比例依次为75.4%、56.6%、48.3%、46%、51.3%和47.4%[17]。因此,中国技术自主创新仍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