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市场换取先进技术:改变政策带来的技术引进历程

以市场换取先进技术:改变政策带来的技术引进历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上述双重压力,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有必要改变无条件要求“三资”企业“高外销”的政策,扩大符合特定条件的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逐渐形成。[49]通知虽仍然强调外资企业应以外销为主,但国家正式文件中已出现了“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核心思想,将外商是否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为能否内销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是1978年至1982年中国技术引进探索的历史逻辑,也是“以市场换技术”方针提出的战略渊源。

以市场换取先进技术:改变政策带来的技术引进历程

鉴于上述双重压力,国家开始逐渐认识到有必要改变无条件要求“三资”企业“高外销”的政策,扩大符合特定条件的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逐渐形成。1982年9月21日至28日,国家经委、对外经济贸易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召开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辽宁五省、市引进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座谈会,在《五省市引进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座谈会会议纪要》中提到,“当前经济形势很好,超过了原来的预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轻纺工业这几年生产能力搞上去了,保证了市场稳定供应,但是很多产品质量上不去,花色品种单调,出现了滞销积压现象,轻工业发展速度下降;重工业生产增长很快,能源交通很紧张”,这些问题急需解决。1982年10月22日,广东省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试办经济特区的初步总结》中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七条为“特区的产品,原则上应全部出口,包括供应特区市场。其中凡是国家需要进口的紧缺商品,或主要采用国内原材料、元器件的产品,或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仪器,建议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有适当比例内销。”[48]同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批转〈当前试办经济特区工作中若干问题的纪要〉的通知》,肯定了《总结》中的想法,“各特区统筹安排本特区的生产计划,特区生产的工业品,应全部外销及供应本区需要,但属于国家要进口的紧缺产品,采用国内原材料、元器件较多的产品,以及外商和港澳商人确实提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可有适当比例内销。”[49]通知虽仍然强调外资企业应以外销为主,但国家正式文件中已出现了“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核心思想,将外商是否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为能否内销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资企业因为市场原因外销不畅,因而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甚至出现了走私猖獗的现象,一边要进口大量的商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一边又要求合资企业大部分产品外销,因而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利用外资的局面难以打开。显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实施严格市场保护情况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双输”的结果,一方面国内出现高质量商品供应的短缺和走私活动,另一方面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积极性下降,进而中国建立在利用外资基础上的技术引进难以为继。由于“双缺口”的继续存在,放松外汇平衡条款以吸引外资的做法并不可行,因此,“让市场”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以“市场”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可以起到对引进资金和外汇的替代作用。

需要明白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而只是手段。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出口创汇,积累更多的资金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品换代升级,因此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持续发展必须以进口替代型战略为辅助。因此,必须改变纯粹的“高外销”政策,以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弥补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与技术不足。“双缺口”的存在,要求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创汇和利用外资弥补瓶颈资源约束,具体表现为大力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外资企业以外销为主,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以积累建设的资金和技术。但是,结果却出现走私贩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应紧张,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等现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受阻,建立在利用外资基础上的技术引进难以为继,因此出台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优惠,以市场换技术和放松外汇平衡条件。这就是1978年至1982年中国技术引进探索的历史逻辑,也是“以市场换技术”方针提出的战略渊源。

【注释】

[1]谷牧:《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党的文献》2009年第1期。

[2]即以大量进口成套设备,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指标高速度,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财政收支与贸易逆差数据分别由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第395页、第353页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外汇储备数据参见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第642页。

[4]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6页。

[5]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6]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7]谷牧:《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党的文献》2009年第1期。

[8]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9]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10]Hollis B.Chenery and Alan M.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no.4,part 1(Sept.,1966),pp.679-733.

[11]财政收支与贸易逆差数据分别由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第395页、第353页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外汇储备数据参见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第642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9页。

[13]谷牧:《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党的文献》2009年第1期,第34页。

[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66页。

[15]董筱丹、薛翠、温铁军:《改革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历程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陈云(一九八〇年十二月十六日)注:这是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0页。

[18]董滨、高小林著:《突破——中国特区启示录》,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19]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20]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编:《对外开放政策文献汇编(1979年7月—1985年4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65~66页。

[21]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22]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编:《对外开放政策文献汇编(1979年7月—1985年4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23]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193页。(www.xing528.com)

[2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25]张首吉、杨源新等编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名词术语辞典》,济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26]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页。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68~569页。

[3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31]《中国经济年鉴1983》,第131页。

[32]董滨、高小林著:《突破——中国特区启示录》,武汉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61页。

[3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日报》1979年7月9日。

[34]载《国务院公报》1980年第13号。

[35]载《国务院公报》1981年第1号。

[36]载《国务院公报》1980年第14号。

[37]载《国务院公报》1983年第9号。

[38]董莜丹、薛翠、温铁军:《改革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历程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2期。

[39]钟坚等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40]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编:《对外开放政策文献汇编(1979年7月—1985年4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120页。

[41]钟坚、郭茂佳、钟若愚和教育部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42]钟坚、郭茂佳、钟若愚和教育部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43]载《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307页。

[4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3~1543页。

[45]《中国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十年鉴》编辑委员会:《1979—1988年中国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十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46]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47]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经济年鉴1983年刊(北京版)》,经济管理杂志社出版发行,1983年版。

[48]钟坚、郭茂佳、钟若愚和教育部编:《中国经济特区文献资料(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8页。

[49]孙琬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分类汇编(经济法卷第三册)》,中国法律年鉴社,1996年版,第45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