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泉镇:典型农业带动型城镇案例

五泉镇:典型农业带动型城镇案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五泉镇以统筹城乡为总揽,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富民强镇工程,实现了镇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典型的农业发展带动型城镇。(三)五泉镇产业发展状况五泉镇是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农业带动发展型城镇。目前,全镇奶肉牛存栏1760头,蛋鸡11.5万只,建成奶牛养殖小区7个,镇内有大型养殖企业本香集团仔猪繁育基地等18家涉农企业创业园区。

五泉镇:典型农业带动型城镇案例

一、农业发展型——杨凌示范区五泉镇

(一)杨凌示范区五泉镇基本概况

五泉镇位于杨陵区西北方12公里处,境内交通十分发达,杨扶公路自东向西纵贯全境,天绛公路自南向北横穿而过,东毗杨凌示范区大寨乡,西邻扶风县段家镇、绛帐镇,南接杨凌示范区揉谷乡,北隔后河与扶风县杏林镇相望,交通十分便利。镇域总面积2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7万亩,辖19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镇总人口2.4万人,农村人口1.9万人;镇区人口0.5万人,镇区建设用地面积47.64公顷;全镇地区生产总值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2元。镇域有隋文帝泰陵、马援祠、马超岭等名胜文物古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风景宜人。2001年五泉镇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列,是人居、生产和旅游的最佳场所。

2011年五泉镇被省政府列为全省30个重点示范镇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和建设城市社区、农民幸福家园的理念,五泉镇抢抓历史机遇,强力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两年来,五泉镇先后实施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保障性住房以及建成区改造提升等四大类1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重点示范镇新区形象初步显现,老镇区镇容镇貌显著改观,生态宜居的田园卫星小城镇初具规模,同时依托重点示范镇建设,五泉镇大力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运输业,镇域经济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了重点示范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互动发展。2012年五泉镇再次被授予“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称号。

(二)五泉镇发展目标定位和初步成效

五泉镇地处具有中国农业硅谷”的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五泉镇积极接受区内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五泉镇以统筹城乡为总揽,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富民强镇工程,实现了镇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典型的农业发展带动型城镇。五泉镇目前的定位主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商贸服务业,规划采用“两心、两轴、五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五泉镇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苗木、杂果种植、畜牧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观光旅游等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共建成设施农业大棚6000亩3200座,精品苗木杂果5900亩,发展标准化养殖基地3000亩,引进本香集团、宁夏林业研究所、秦川牛业、秦宝牧业等企业和项目基地21家,通过小城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小城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三)五泉镇产业发展状况

五泉镇是一个典型的高新技术农业带动发展型城镇。五泉镇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泉镇区域范围内主要布局为标准化农业产业园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重点抓了五大产业:①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镇共建成小麦良种基地2.2万亩,全镇发展设施农业8000多亩,建成设施农业大棚456座。②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经济林。设施农业大棚与猕猴桃种植逐渐成为五泉镇的主导产业,成为镇域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③发展以核桃等杂果为主的苗木。五泉镇当前建成优质杂果、经济林果和苗木基地8789.96多亩,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④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目前,全镇奶肉牛存栏1760头,蛋鸡11.5万只,建成奶牛养殖小区7个,镇内有大型养殖企业本香集团仔猪繁育基地等18家涉农企业创业园区。⑤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五泉镇先后引进了新华府、康农菌业、天和生物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预计到今年食用菌产量将达5000多吨。

(四)主要经验启示

1.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发展,规划是先导。五泉镇按照重点示范镇建设标准化、模块化要求,示范区准确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五泉镇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五泉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五泉镇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五泉镇域居民区规划》。按照规划形成“一个镇区,两个新型农村社区”的“1+2”村镇体系,五泉镇首先就要抓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从群众最关心的、最需要解决的、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抓起。2011年,五泉镇开工建设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及建成区改造提升4大类1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清心路、光明路、五泉中学、卫生院、安置小区一期6栋楼、杨扶路东段临街门面房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全部竣工。2012年,共安排实施8个项目,其中新建项目4个,续建项目4个,计划完成投资约3.13亿元,截至12月底,累计已完成投资3.46亿元。公园文化娱乐中心、中小学标准化操场、安置小区一期总工程量已经全面完成,安置小区二期、安置小区三期、五泉供水工程等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2.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主打“农”字品牌

强力推进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着力建设成为杨陵区的副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和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镇,成为五泉镇的第一要务。目前,五泉镇已经实现了设施农业、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食用菌等五大产业全覆盖。未来五泉镇将继续强化产业发展,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将五泉镇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田园都市风光,布局合理、规划适度、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农民幸福家园和新型城市社区。五泉镇以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家,年产值2.6亿元,能够吸纳解决就业人口3000余人。

3.大力发展涉农企业,以工业的思想发展农业

在突出抓好农业五大产业的同时,五泉镇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推进,积极扶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涉农工业、商贸流通及观光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1元,比2011年增长30%。2013年五泉镇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还将积极策划包装特色民居餐饮旅游建设项目、集贸市场等项目,加快中小企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尽快入驻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对重点示范镇建设支撑作用。

4.成立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五泉镇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镇17家土地银行和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达到1.6万亩,部分农民直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为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五泉镇土地流转转出大田拼图,现代农业催生出职业农民,为到镇区居住的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天地和致富平台,也逐步实现了土地向集约化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同时,还积极建设五泉镇中小企业孵化园,加大涉农企业招引力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现代物流及商贸服务业,积极实施泰陵、马援祠等隋汉文化开发利用,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小结——农业发展型城镇的未来发展之路

无农不稳,农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绝不是城市吞并农村,搞所谓的“去农村化”。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农业通过技术改造进行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上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生产原料。城镇特有的聚集效应能使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而人口的聚集加速了城镇化进程。[1]因此陕西省在实施以重点示范镇建设带动城镇化进程这一战略时,要着力构建第一产业农业支撑体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着力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1.坚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和培育现代家庭农场、农户联合经营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增强集约化发展能力,提升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走组织化推动的道路,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引领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以便保护农民利益,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2.坚持走品牌化战略道路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要走绿色农产品发展道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坚持走品牌化战略道路,积极培育壮大涉农企业,发挥好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如“本香肉业”“陕北杂粮”“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洛川苹果”等特色涉农产品名牌。实现优质优价,并以此增强对农业的反哺能力。

3.要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是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不能满足于传统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功和成就,而是要突破过去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目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沿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前进。要一改过去“什么都有,什么都小”的状况,调整农业发展思路,按照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从涉农产业定位、主攻方向、投入重点以及支持方式上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确保没有效益的产业不上,没有龙头带动的基地不建,没销路的品种不推,不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企业不扶。切实解决小农经济规模零碎效益低下问题,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历程。

4.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要加快推进名、特、优等农业产业聚集发展,构建具有陕西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如关中地区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林果业、苗木花卉业,陕南地区要着重发展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和保健品产业,陕北地区主要着重发展红枣业、小杂粮业和棚栽业等,形成具有地域色彩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二、市场拉动型——周至县哑柏镇

(一)周至县哑柏镇基本概况

哑柏镇位于周至县城以西11.5公里处,北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接,南靠秦岭,全镇总面积4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辖15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人口56403人,其中农业人口48198人,非农业人口2663人,暂住人口9024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7.9亿元,粮食总产量1.06万吨,财政收入26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72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年调整,哑柏镇已形成猕猴桃、苗木花卉、畜牧养殖三大产业生产基地。截至2012年11月份,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00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000万元,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470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增猕猴桃0.2万亩,苗木花卉总面积达12000亩,水果总产量24621吨(其中猕猴桃产量22621吨,杂果2000吨),蔬菜总产量4400吨,实现粮食总产量12138吨,农村脱贫人口705人。养殖业现有生猪存栏9100头,出栏13100头;牛存栏550头,出栏140头;羊存栏700头,出栏400头;鸡存栏31000只,出栏33200只。畜禽产品产量完成肉类产量1170吨,蛋产量590吨,奶产量37吨。

哑柏镇小城镇建设从1998年开始,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多方筹资融资,争取资金。几年来总投资1500多万元,拓宽街道7条,总长6880米,扩迁396户,拆迁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和商业门店1200多个,设立了刺绣、商业、综合、饮食、苗木、花卉、粮食、畜牧、农贸等八大专业市场,使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并形成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并投资100多万元在镇区实施了绿化、美化和亮点工程,镇容镇貌,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变,随着创卫工作的不断深入,哑柏小城镇真正形成了商品进门店,农产品进市场,卫生全天候保洁,道路更畅通,环境更整洁的新哑柏形象。2006年3月被西安市发改委批准为市级综合改革十强镇之一。2011年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30个重点示范之一。

(二)哑柏镇产业发展状况

1.着力打造西北最大的苗木基地

哑柏镇依山傍水的优势,孕育了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全区共有苗木花卉注册企业90多家,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有8家,具有二级以上园林绿化资质企业20家,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销售手段,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服务机制。全区范围内苗木基地连片种植面积33252亩。已经形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繁育基地。2012年年初计划投资近8000万元用于建设苗木交易中心和苗木产业观光园。

2.继承发展传统工艺

周至刺绣源远流长,哑柏镇刺绣是民间工艺艺术中的奇葩,哑柏镇以“秦绣”为代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哑柏秦绣的传统手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资源优势。是全国久负盛名的“刺绣之乡”。现在,哑柏镇刺绣这一主导产业,在全镇已形成集纺织、印染、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全镇各类企业已发展到1900多家,从事二、三产业者达8000多人。目前,哑柏刺绣手工艺品的品种、图案不断发展,主要有手工枕套、鞋垫、台布、门帘、床罩等10余大类1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高档绣品,如人物绣、山水绣、书法绣等高品位的手工艺品已出口远销欧美、中东市场。

3.做强做大猕猴桃产业

猕猴桃生产加工业是哑柏镇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哑柏镇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哑柏镇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使之成为惠民的产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产业。哑柏镇猕猴桃品种多样,其鲜果和加工产品屡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哑柏镇还重点抓好猕猴桃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千方百计延长猕猴桃产品链,增加附加值。至今全县已创办20多个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和40余座保鲜冷库,相继开发出了猕猴桃汁、酱、果脯、酒等20多种产品。猕猴桃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使哑柏农民发展猕猴桃吃了“定心丸”,大大激发了积极性。

4.发展生态旅游

哑柏镇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荟萃,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川秀丽,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汉唐离宫、别墅、园林星罗棋布、茂林修竹的楼观台、隋文帝曾消夏避暑的行宫仙游寺、东西文化交流见证的大秦寺、李白秋访的玉真观、众说纷纭的老子墓、黄巢誓师的黄池峪、马召南塬的古战场、南通巴蜀的古栈道等,都留下了历史名人的足迹、韵事。此外“太白积雪六月天”的太白山、举世罕有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瑰丽雄奇的首阳山、青山碧水的黑河风景线、神奇迷离的翠峰山等,都点缀在周至境内。近年来,哑柏镇沿渭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已集聚规模效应,极具观赏性;黑河入渭段湿地大片芦苇覆盖,水面辽阔,各种飞鸟、水禽达30多种。二者交相辉映,构筑了哑柏镇旅游经济发展新的亮点,是一个休闲、垂钓、观光、游览极佳之处,开发、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

5.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

哑柏镇重点发展集市贸易和仓储物流业,着力打造西部物流中心和西北苗木集散地。哑柏镇通过规划和建设高标准的商品贸易市场,通过商贸繁荣市场,从而带动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从而强化了哑柏镇的知名度,打造了“关中名镇”这一品牌。同时依托3.2万亩的苗木种植面积,形成了西北最大的苗木集散地、苗木观光旅游示范区,将哑柏镇打造成为集产、供、销、设施、施工为一体化的苗木产业化格局。2012年以来,哑柏镇投资2.3亿元构建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体,西北地区知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仓储物流中心正在建设。

(三)主要经验启示

哑柏镇在重点示范镇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规划,发展目标定位明确。以“小城镇、大战略”为指导,以“建设陕西重点示范镇”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坚持发展小城镇经济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因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强化功能定位,优化经济机构为基础,进行哑柏镇新区规划的编制。在规划中有效实现“大战略”的思想,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控制建设的方式引导村镇相对集中建设,从而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同时,哑柏镇还立足当地实际,注重发展培植产业,把城镇化建立在产业这一牢固基础之上。避免了“城镇空心化”和“产业空洞化”的现象出现,实现了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小结——市场拉动型城镇的未来发展之路

1.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镇域居民的综合素质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陕西省6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为3178.61万人。其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5.96万人,仅占11.12%,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有534.63万人,占16.8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2142.64万人,占67.41%,可见,陕西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这严重影响了市场拉动型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市场拉动型城镇,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镇域居民的综合素质。如通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等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类实用人才,使镇域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来提升镇域居民的创业兴业能力。

2.多措并举,优化市场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市场拉动型城镇一定要把优化环境作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当地政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形成镇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要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为工作主要抓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提升行政效能。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完善落实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市场的软硬件建设。要不断扩大专业市场的种类,并提升专业市场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水平,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筑巢引凤工程,使更多的产业到城镇落户。

3.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者在具有区位优势的重点示范镇购房置地,作为节假日的休闲疗养的场所。有条件的城镇要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阎良区关山镇、临潼区零口街道办、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等,本身处在大城市的附近,接受大城市辐射,承担了城市的部分功能,属于“近郊型卫星小城镇”,这些卫星小城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发展房地产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卫星城镇才具备发展房地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到城镇买房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小城镇,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业,为市场拉动型新城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同时陕西省境内有发达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现代化的网络运输系统,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方面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4.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

市场拉动型新城未来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一是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二是扩大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以引进为主、引进与培育结合,发展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四是建设覆盖城区范围的金融保险普惠性服务体系,尤其要注重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保险服务网络。

三、工业催生型——城固县崔家山镇

(一)城固县崔家山镇基本情况

城固县位于汉中盆地中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以及被誉为“北斗喉舌”之称的东汉三朝太尉李固故乡,是汉中市第二人口大县和副中心城市,也是陕西省首批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

崔家山镇区位优势明显,东距城固城区13公里,西距汉中城区33公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非农业人口1.9万人。东界文川河,南接柳林镇,西连汉台区,北临文川镇,辖区内文柳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紧邻拟建的汉中民航机场,是汉中的交通枢纽,崔家山的货物可直接运送到汉中、西安等地。现境内有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空军第六试飞大队、空军某部航测团等多家中省驻城单位,全镇主要经济指标大都位居全县前列。镇域产业基础雄厚,生态环境优美,大棚蔬菜、生猪养殖、柑橘、葡萄等农业产业初具规模。2011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4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5元。

近年来,该镇根据镇内驻有众多中直单位的特殊镇情,立足服务陕飞、服务部队建集镇,将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为建成陕南的航空城、航空人的宜居地,崔家山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环境优越,2012年在全省重点示范镇发展评比中,崔家山镇名列第一,创造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崔家山模式”。

(二)崔家山镇产业发展状况

1.着力做大航空工业

以陕飞公司为龙头,企地共建,充分利用军工企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以飞机及配套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以大飞机和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为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发展新格局。以航空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陕飞公司的企业资源优势,将周边的航空产业配套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聚集发展,形成规模聚集效益。主要建设了航空园区孵化器零部件配套生产线、汉中华泰机械制造生产线等项目,以此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达到实现以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目标。

2.重点突出商贸服务业

崔家山镇作为汉中航空产业园区的核心生活配套服务区,在做大做强航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和配套生活服务业。2012年全镇新增个体工商户24户,招商引资1.4亿元,投资2000多万元的万弗城超市已经开始营业。崔家山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财力、聚集人气,促进人才、物流向镇域集中。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崔家山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发展联户经营和各类涉农专业合作组织,在经济果品种植、集中化养殖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建成了生猪养殖专业村1个,规模养殖户140户,年存栏生猪4万多头,年增创产值4000余万元。推行“畜禽——沼气——林果”一条龙生态发展模式。发展柑橘2000多亩,桃园600多亩。全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家,全镇入社农户达1300多户,农民参与比例接近50%,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崔家山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农业。镇域内柑橘、葡萄、梨等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崔家山镇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投资30万元,在草坝岭村建成了200亩梨园、柑橘园观光区。硬化绿化了通往观光区的道路1.5公里,园区道路2公里,创办了旅游休闲山庄多个“农家乐”,生态旅游观光区初具规模,成为全县一大旅游景点,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三)主要经验启示

1.注重规划,发展目标定位明确

崔家山镇立足高起点,非常重视规划,结合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以打造“国际航空新城、陕南欧情名镇”为目标,凸显“航空元素、欧情元素、水元素”,高标准编制了《崔家山镇总体规划(2011—2020年)》,高规格编制了105公顷南北两个标准化模块、4个新区修建性规划及陕飞大道、时代大道等6条道路修建性详规,力争把崔家山镇建成县域经济副中心和城乡统筹的示范镇、样板镇、标兵镇。2011年崔家山镇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二,2012年在全省重点示范镇联评中位居第一。

2.改革融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大胆探索,崔家山镇走出了一条“政府财政投资、土地生财融资、闲资置换筹资、积极向上争资”的筹资建设新路子。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多元融资,多渠道筹资建设,及时成立崔家山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资本运作、土地开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进行重点示范镇建设。全镇共融资2.1亿元用于集镇建设,突破了镇级财力薄弱、投入资金短缺的难点,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从2002年起,崔家山镇就不断加大对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目前,已建成集镇主街道即陕飞大道1.6公里,建成居民小区3个,建成交易市场2个。集镇文化、交通、卫生、金融、通信等设施完善,已成为城固县乃至汉中市的一个明星集镇。2011年以来,崔家山大力实施“双城战略”,集中力量把崔家山打造成“宜工宜居、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航空新城、城固副中心城市,掀起了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的热潮。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崔家山镇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入手,不断打牢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基础。除了继续加大对陕飞公司的优惠政策,加速促进陕飞公司发展壮大外,该镇外出招商、以商招商,先后已吸引西安德龙航空零配件公司、西安万里测控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来此投资落户。依托活跃的经济和悠久的历史,崔家山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08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GDP)达2.6亿元,同比增长31%;税收总额551万元,同比增长10.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3元。

4.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夯实重点示范镇建设的产业基础

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重点示范镇建设要落脚到产业支撑上去,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空洞的城镇化。崔家山镇是全省航空工业“一基地五园区”之一的汉中产业园的生活服务基地,园区的发展壮大和重点示范镇建设二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崔家山镇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核心企业陕飞集团为依托,以航空研发,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汉中航空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5亿多元,其中产业项目23亿元,陕飞公司新建厂房3.5万平方米,汉中蓝天精密零部件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园区孵化器项目即将竣工,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聚集,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崔家山镇集中,有力带动商业服务、金融、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将全面增加重点示范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小结——工业催生型城镇的未来发展之路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追求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企业规模报酬是递增的,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聚集,而产业聚集会产生乘数效应。[2]陕西省在进行重点示范镇建设,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当地镇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性工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立与重点示范镇建设相适应的工业支撑体系。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性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部门。该类工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从产出看,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如服装工业、玩具工业、家具工业等,多属与人民生活日常消费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3]城镇位于县市和广大农村腹地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为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虽然很多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仍有不少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

在资本短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陕西,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组合的动力则是来源于企业效益,当选用更多的劳动力比投入资本和改进技术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时候,企业就会做出如此决策。据相关资料研究显示,每增加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不同规模的城市就业人数的增加,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是呈递减趋势的。也就是说,城市越小,单位资金投入后,吸纳劳动力就越多。这就说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在重点示范镇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之外,还要依托当地实际,不断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毕竟这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4]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镇域范围内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传统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思想。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加了收入来源,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乡镇企业已成为镇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繁荣镇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过去乡镇企业“一扇门,一把锁,一条狗”的传统落后形象。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和农业的发展转型结合起来,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产品增值升值的能力。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走科技创新之路,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从粗放式经营转向内涵式经营发展。

陕西省在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比较优势,在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时,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善待微小企业,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强化乡镇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是利用本地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采掘业、矿产品加工工业等,形成工矿型小城镇。如陕北地区的锦界镇、永坪镇、店头镇、交口镇等。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该类型城镇时,要与第三产业配套协调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依托地方土特产资源、传统产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当地或附近的农副业为原料,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加工工业,形成以加工工业为龙头,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综合型小城镇。以发展工业的思想发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延长产业链,尤其是要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城镇与农副产品的生产地空间距离较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就近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调查中发现,在这点上做得较好的是陕北榆林市的东坑镇、关中地区周至县的哑柏镇、宝鸡市的法门镇、礼泉县的烟霞镇、陕南汉滨区的恒口镇等。(www.xing528.com)

3.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5]

陕西省在重点建设过程中,尤其是要立足当地实际,要积极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陕北地区要依托当地的丰富资源,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和重点支柱产业,如天然气化工集群、石油化工集群、煤化工集群等。关中地区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飞机制造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等。陕南地区要着力打造新兴材料工业集群、材料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如汉中市城固县崔家山镇、阎良区关山镇通过做强做大航空工业,宝鸡市蔡家坡镇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及配套产业等带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4.充分做好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构建第二产业支撑体系,除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同时还要注重招商引资,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政策,即一方面培育壮大本地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好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但是在招商引资和做好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准备的同时,还要有所甄别、有所警惕。不能为了招商而做一些损害当地的人民利益的妥协让步,尤其还要警惕那些借产业转移之机把那些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企业转移到内地的商家,否则会给当地带来不可恢复的生态灾难。所以应提高招商门槛,入驻的企业或产业必须有相应的环保措施。陕西省是一个缺水省份,入驻企业还必须有相应的节水技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对不招,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要逐步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

四、旅游开发型——宝塔区河庄坪镇

(一)延安市河庄坪镇基本概况

河庄坪镇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中心区北部,延河中上游地带,南距延安城区9公里,北距安塞县城25公里。包茂高速和206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全镇辖2个社区,28个行政村,有长庆采油一厂、长庆技术服务处、长庆物业管理处、陕西高速集团公司延靖分公司、解放军政治学院延安培训基地等5个中省驻镇单位,分布有“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等革命旧址旧居。全镇总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3户、8245人,总耕地面积3.2万亩,基本农田1.6万亩,林地总面积4.68万亩,退耕地面积2.57万亩,荒地面积1.52万亩。林果业、棚栽业、畜牧业已形成规模,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物流业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0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73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

(二)河庄坪镇发展目标定位

2011年4月,河庄坪镇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根据省级重点示范镇和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河庄坪镇的实际,把河庄坪镇打造成“以发展旅游业为主,重点发展餐饮、酒店、商贸物流的延安城市副中心”,大力实施“旅游带动、项目支撑、产业富民、商贸兴镇”的发展战略,不断做大苹果业、做强棚栽业、做优第三产业、实现“苹果大镇、蔬菜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经济富镇”的目标。

(三)河庄坪镇产业发展状况

河庄坪镇按照山地苹果、川台瓜菜、城镇三产的发展思路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完善扶持政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力推进产业建设,促进全镇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确保进镇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活干、能致富。

1.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第一要务

积极发展山地苹果,建成红庄流域山地苹果示范区和芦草湾流域山地苹果示范区。2010年全镇果树面积累计达到15000亩,核桃树300亩,幼树规范化管理7500亩,果品总产量1850吨,优果率达70%。在进一步巩固现有万庄、红庄、余家沟等6个专业村的基础上,做强做大苹果产业,2012年又新增两个苹果专业村。到2015年将发展壮大16个专业村,全镇苹果总面积累计达到21000亩,人均2.5亩,建成优质山地苹果园5000亩。

积极发展蔬菜产业,镇域范围内建有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20座,标准大弓棚330座,新增露地菜800多亩。以206省道沿线的李家湾、井家湾、杜家沟等6个村为重点,新发展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以上,恢复改造旧温棚500座,新建标准大弓棚500座,到201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其中设施蔬菜3000亩。

同步发展畜牧业,全镇牛饲养量达1200头,猪饲养量7000头,鸡饲养量56000只,黄牛改良230头,发展养殖专业村2个,新建占地10余亩的现代化养鸡场1个。

2.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发展旅游业

河庄坪镇充分利用独特区位资源优势,依托延安丰富且极具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同时发展形成了以陕北黄土风情为特色的井家湾农业旅游示范区,通过对井家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全力把井家湾打造成集观光农业、文化娱乐、餐饮、住宅、垂钓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陕北黄土风情美食第一村。该村现有经营户71户,预计2012年可实现经营收入500万元,解决近500余人的就业问题。该村现在已发展成为延安市“农家乐”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服务水平最高的文明示范村,并且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加之辖区内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原中央医院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以及环境优美的红庄水库和展现石油文化的安塞油田展示馆,河庄坪镇发展旅游业前景十分良好。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镇域内有兰家坪、石圪塔、河庄坪3个三产专业村。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河庄坪镇中心综合服务区,以发展商贸、餐饮、酒店为主。建成石圪塔和石窑为主的仓储物流区,以物流配送和建材批发为主,辐射带动附近5个村的发展。到2015年,累计建成8个三产专业村,新增营业面积20万平方米。

(四)主要经验启示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产业发展稳步进行

2011年起,河庄坪镇就编制了《2011—2015年河庄坪省级重点示范镇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产业和构建重点示范镇的产业支撑体系方面,河庄坪镇按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产业先行、服务跟进”的建设要求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区、仓储物流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产业园区,可以解决15000名进镇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其产业发展有章可循,稳步推进。

2.企地共建工作,确保其企业和重点示范镇资源共享

在镇域内分布有长庆采油一厂、长庆技术服务处、长庆物业管理处等单位,通过企地共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是企地双赢的好事情。企地共建对河庄坪镇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企地共建进度,把规划放在河庄坪镇统筹发展的首位,使重点示范镇规划与市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并严格执行规划。同时,加快重点示范镇项目建设,积极落实企地共建项目。企地共建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实力、推动企业发展,更是为造福河庄坪镇当地百姓,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机遇。河庄坪镇采取企地共建模式,加大企地共建工作,确保其企业和重点示范镇资源共享,将河庄坪重点示范镇建设成为了延安城乡统筹发展的亮点。

3.把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作为激活重点示范镇后续发展潜力的有力支撑

加快产业园区配套,使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三产并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到镇域范围内就业、创业,使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确保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是激活重点示范镇后续发展潜力的有力支撑,河庄坪镇重点打造以发展餐饮、高档酒店、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主的中心综合服务区,以发展建材、仓储物流、果蔬批发为主的物流仓储区,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山地苹果基地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等,确保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推进镇域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涉农服务体系建设,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是河庄坪镇的主导产业,健全涉农服务体系是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然要求。一是强化技术服务,围绕产业发展,实行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科技人员包村到户,及时将政策、信息、技术等送到农户家中,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做到技术到家,服务到家。二是通过聘请专家现场培训、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使90%以上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三是强化信息服务,依托农民信息服务中心和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及时搜集、发布全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农业新技术等,打破农民获取信息途径不畅的瓶颈。

5.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河庄坪镇在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省市区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结合镇域实际情况,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项目资金、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等方法筹措产业发展资金,制定出台重点示范镇产业发展的具体支持政策,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创造适宜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围绕重点示范镇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招商引资。聘请中介机构,策划并负责一批重点示范镇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通过贸易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着重吸引省内外知名企业驻镇兴业,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目前占地1200亩的井家湾延安文化旅游度假区、新区商务酒店、石圪塔五星级酒店、石窑建材市场等一系列大项目完成初步的招商工作。占地面积20余亩的兰家坪大型果蔬批发市场已完成初步的奠基工作,东西两个万亩优质山地苹果示范带已初具规模。

(五)小结——旅游开发型示范镇未来发展之路

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由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它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早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陕西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各具特色。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个别乡镇的镇域经济总量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已经成为镇域经济的第一支柱。如陕北延安市宝塔区的河庄坪镇、宝鸡市的法门镇等。

2009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确定107个重点示范镇的同时,着力打造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2013年又出台《关于做好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陕建发2013第214号文件)、《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试行)》(陕建发2013第359号文件),要求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总体要求打造文化旅游示范镇。旅游开发型示范镇未来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科学规划设计,彰显风貌特色

发展旅游示范型城镇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做好文化旅游示范镇的建设规划完善和提升工作。加强城镇风貌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注重历史风貌特色保护,明确对历史建筑等古迹的保护和整治方式。在挖掘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突出古风古韵和历史文化特色,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现代创意文化发展形成旅游文化产业。

2.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品牌意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加强策划、整合、包装、推介工作,逐步实现由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体验游、休闲游、自助游、文化游扩展。要通过制作宣传画册、专题片、沙盘模型、宣传标语等,加强市场营销,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力,塑造独具一格的旅游形象。

3.创新管理机制,走多元发展之路

推进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监督管理,增强各镇(街区)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要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避免出现强买强卖、违法销售等损害游客利益的事情发生。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成立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经营,对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进行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加大土地流转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参与旅游开发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同时,坚持一业带动多业,走多元发展之路,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餐饮业、酒店业、地方土特产业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城市辐射型新城镇——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一)泾河新城基本概况

泾河新城是典型的受大城市辐射而发展起来的新城镇。泾河新城系陕西省西咸新区五大组团之一,位于西咸新区东北方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具体范围西至泾阳县泾干镇边界,东至包茂高速,南至聂冯,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包括泾阳县4个镇(乡),分别是泾干镇、永乐镇、崇文乡和高庄镇(部分)。泾河新城规划范围14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47平方公里,人口达16万人。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将泾河新城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以低碳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测绘、新能源、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为功能布局的城市新区。

(二)泾河新城发展目标定位

泾河新城发展目标为: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市田园化。在发展步骤上采取“滚动发展,逐步到位”,最终实现西咸新区提出的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发展目标。目标是力争将泾河新城打造成为一个集居住、教育、医疗、旅游、度假和购物休闲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城镇,成为一个中国式宜居田园城市的标准推广镇。因此泾河新城的发展定位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北部中心,以生产流通综合性服务和能源总部中央商务为核心。以低碳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测绘、新能源等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地理信息产业为支柱的城乡统筹田园示范城。

(三)泾河新城打造田园城市的发展举措

1.发展万亩标准农场

泾河新城在高泾中路以南至泾河湿地公园以北、县东路以西,一期计划用地5000亩,计划投资10亿元,发展万亩标准示范农场。该项目是以现代农业生产及生态畜牧养殖展示为主,通过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使每个产业环节都有独立输出产品,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体验参与及大西安放心蔬菜种植和配送中心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展示基地。该项目与国家农业部联合,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额3亿元,利税7500万元。

2.着力打造崇文风情小镇

崇文镇位于西咸新区泾阳县东南部,因有明代建的我国最高砖塔——崇文宝塔而得名。泾河新城在发展都市田园新城的总体目标下,计划用地1430亩,计划总投资40亿元着力打造崇文风情小镇。该项目位于崇文塔东北方向,计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100亿元。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理念,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舒适。力争将项目打造成为一个集居住、教育、医疗、旅游、度假和购物休闲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城镇,成为一个中国式宜居田园城市的标准推广镇。该项目包含崇文创意城和崇文风情小镇两个部分。崇文创意城项目追求创意和内涵,融入低碳理念,积极发展绿色和高端的统筹城乡产业,集生态、低碳、创意、文化、休闲、时尚为一体;崇文风情小镇项目将展现出一派景色宜人、绿荫环绕、风格独特的城镇与田园叠翠的景象。整个项目将散发着现代气息和田园魅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休闲娱乐、引领新西安发展、时尚前卫的田园创意之都。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达5亿元,利税2亿元。

3.建设动漫谷生态小镇

泾河新城动漫谷生态小镇位于包茂高速复线与高泾南路西南方向,计划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该项目邻近动漫谷,旨在创建国际级生态示范小镇,树立居民与生态的相容关系及新能源使用的新标准,打造低碳循环示范区。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人民提供功能分区合理、交通组织有序、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舒适、自然景观优美、功能协调有序的综合生活服务。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7500万元。

4.建设中国原点农业研发中心和生态农业示范区

中国原点农业研发中心位于县东路与高泾中路西北方向,计划用地200亩,计划总投资2亿元。将邀请国家农业部及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入驻,联合进行高效智能农业研究,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创意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该项目将组织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原点农业智能服务平台、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与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是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的跨地区组织实施和省级重大攻关项目联动,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位于高泾大道以南至高泾中路,县东路以西,前期计划用地5000亩(包括优美小镇、3D农业大厦),计划总投资80亿元。项目集种植、养殖、农产品交易及配送、深加工、培训、储备、园区金融和服务为一体,是一个以科技研发、生态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为主的综合性生态化展示园区。并与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收入50亿元,利税12.5亿元。

5.筹建新区葡萄酒庄园

泾河新城葡萄酒庄园位于泾干镇以西,前期计划用地3000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项目建设主要划分为四个区,依次为种植体验区、红酒文化展示区、休闲度假区和庄园商业区。通过红酒文化博物馆、葡萄酒庄酒店、葡萄酿造加工、游客体验中心等项目来烘托企业的博大文化及普及葡萄酒的认知;通过商业服务区的主题餐厅、产品展销区、法国庄园、采摘区等项目汇集人气,带动酒店及休闲度假产业,以“体验红酒文化”为主题,解读红酒文化,集体验、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打造一座如童话般美丽的田园城堡。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亿元。

(四)主要经验启示

1.因地制宜,以打造田园城市为目标

泾河新城位于西(安)咸(阳)新区,积极接受大城市辐射。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北部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田园示范城。在泾河新城中央行政商务区与现代化农场、田园有机结合,形成交相辉映的田园都市景观。在泾河新城146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将相继建设以利诺田园宜居小城、荣华优美小镇等为代表的风情小镇,以崇文重点示范镇、西咸崇文庄园小镇为代表的重点示范镇,以乐华新都市产业小镇、锂产业园小镇等为代表的产业小镇,以秦龙田园小镇、兰泰生态农庄、盛汇·长乐庄园等为代表的新型农庄,以及以文化产业为驱动、针对现有村庄进行提升改造的若干田园小镇。多种形式的“优美小镇点缀”将进一步完善泾河新城“大开大合”的现代田园城市空间布局,一座新型田园城市即将形成。泾河新城实现现代化城市服务和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城市建设新区和绿色空间高度融合,使区域内的居民享受一种“城在绿中、人在园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和谐共生的新都市生活。

2.科学规划布局,城乡统筹发展

作为率先启动的探索,泾河新城在146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风情小镇+重点示范镇+产业小镇+新型农庄+田园小镇”的优美小镇点缀布局。目前,20余个优美小镇中部分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今后在泾河新城,人们的生活将通过新社区形式,在科、教、文、卫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改善提升。城市里的资金流和消费流将会带动农村经济发生质的变化,复合农业已成为西咸新区新型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科技、加工业、现代服务业高度结合,将使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催生奢侈品农业的诞生,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城市统筹农村发展的要求。

3.一业带动多业,多产业并举发展

泾河新城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一区多园”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利用泾河有利的水资源、河道资源和泾阳县原有的产业门类,结合自然、地理、历史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以崇文塔和大地原点为轴心的综合商业服务行政中心;以包茂高速以西为主的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加工区;以西铜高速和咸铜铁路一带向外发散和辐射的仓储物流及交易区;以现有的泾阳县工业密集区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和制造业区;以泾河湿地沿线带状区域为依托,辐射到崇文塔的湿地公园观光休闲区。在泾河新城,FC1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崇文文化旅游景区、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四个核心产业板块初步形成。作为现代田园城市的第一个核心概念项目,FC1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已形成泾河新城科技文化产业园、乐华国际商业街为核心,带动中国西部五金机电城、明珠国际家居新城等30余个产业项目的集聚发展。目前,乐华国际商业街正加紧建设,中国西部五金机电城、龙安居国际建材城、明珠国际家居城已初具雏形。而在崇文文化旅游板块,22个主要项目全部动工建设,“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4.产城一体,让群众共享新城发展成果

泾河新城发展是以群众利益为实际出发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泾河新城开发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在发展过程中制定高起点、高标准、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和服务功能,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理念,将就业与产业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赢,使区内城乡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在强力推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中,必将创造极大的就业市场,让区域内群众轻松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梦想,省却了路途奔波的辛劳。为保障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老有所养,生活有保障,泾河新城管委会联合泾阳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认真倾听群众建议和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就业培训工作意见》,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打破城乡差别,促进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最终将泾河新城建成全国城乡统筹示范区。

(五)小结——城市辐射型新城未来发展之路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陕西是文化强省和文化大省,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近些年来陕西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在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市场化经营道路,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注重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重点示范镇有如宝鸡市法门镇。法门镇是关天经济区重点建设的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与大慈恩寺——法门寺——崆峒山——麦积山宗教旅游走廊重要节点。法门镇着力打造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积极打造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核心的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产业集群,已成为法门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是创造就业岗位,安置转移劳动力的主阵地。法门镇努力统筹好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与法门镇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关系,对建设以文化旅游为主要产业支撑的特色鲜明的示范城镇,实现陕西省“文化强”“经济强”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通过发展法门人文纪念园、禅心阁温泉旅游度假区、周原文化主题公园、禅修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佛缘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佛、唐、周、民(俗)文化展示交流与文化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同时带动餐饮、宾馆、有机农副产品深加工、素食品深度开发、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法门镇打造成为“世界佛教圣地,民族精神家园”,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增收的引擎,成为绿色生态、文明祥和、特色鲜明、服务均等、幸福安康的重点示范城镇。

2.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科技产业

针对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和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不高的事实,应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服务等中介结构。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完善涉农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以培训新型农民为契机,依靠陕西当地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如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当地大学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实施按需培训,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2012年农业部在我省确定的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有四个,即汉滨区、旬阳县、杨陵区、靖边县。安康市作为全省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于2012年12月,出台《关于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及茶叶、生猪、渔业、蔬菜四个重点产业领域的职业农民培育方案。2013年6月又正式出台了《安康市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业,为重点示范镇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促进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涉农类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成立土地银行、土地托管中心、“田保姆”、良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信息服务社、资金合作社、种植养殖合作社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风险。此外,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涉农产业的各项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锻炼从业人员的能力,在他们从事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之后,自身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加速了农民市民化的过程。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过程中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做得较好的如杨凌示范区的五泉镇、周至县的哑柏镇等。2012年以来,五泉镇共成立土地银行17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是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产业。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域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的四项主要内容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业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七大方面。[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社区服务业具有需求多、投资少、就业渠道宽等特点,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发展社区服务业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要坚持政府扶持,以集体和个体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原则,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争取多形式、多渠道地筹措发展资金。根据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特点,开展多层面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服务,如发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的社区超市、洗衣店、鲜奶店、鲜花店等便民服务,发展保洁、保安、保姆等家政服务,发展家庭医生、法律顾问、家庭理财等专业服务,以及开展各种中介服务等,努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路。[7]

【注释】

[1]吴子稳等:《三次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载《西北人口》2011年第4期,第12页。

[2]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见《国际经济学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281469.htm。

[4]张俊:《集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第59-60页。

[5]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379512.htm。

[6]http://wenku.baidu.com/view/f4cd828202d276a201292e04.html.

[7]白志礼:《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