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实现乡村-城镇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前提。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实现乡村-城镇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前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然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即城市在繁荣,而乡村在衰败。利用库兹涅茨的二元结构强度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中国的二元结构强度在1978—2009年间都高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极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施的城市偏向的财政支出政策,使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实现乡村-城镇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首要前提。

乡村-城镇转型是所有争取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然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即城市在繁荣,而乡村在衰败。那么,解决乡村发展缓慢、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即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在哪里?国际城乡关系演变中是否存在共性的规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发展理论及乡村-城镇转型研究进展的回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为基础,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为主要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逻辑实证角度对中国乡村-城镇转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乡村发展却相对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利用库兹涅茨的二元结构强度进行统计可以得出中国的二元结构强度在1978—2009年间(除1984年之外)都高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极值(4.09)。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是工农业投资比例不对称;第二是工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城乡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表现为:第一是城乡教育投入不平等;第二是城乡医疗卫生不平等;第三是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第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表现为:第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第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第三是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形成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致使农村、农业发展“失血”过多,为了确保城市农产品供给,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国家以政治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人口严格区分的行政管制政策。二是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对农业支持不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施的城市偏向的财政支出政策,使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乡村-城镇转型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化解途径。第一,乡村-城镇转型为农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使封闭的传统农业向开放的市场农业转变;第二,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区的形成与扩散过程;第三,乡村-城镇转型是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

结论二:马克思主义者是从共产主义理想观出发看待城乡关系的变化的。同样,与共产主义理想观的客观规律性相统一,他们关于城乡关系的分析,也在历史的客观趋势中揭示了城镇化变革的规律性,并告诉人们这种规律与革命进程的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英明预见,为我们关于城镇化模式创新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从实践的进程看,与马克思主义的预见相一致,国际城镇化从城乡关系变化的特征去分析,大体也经历了“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乡村-城镇转型”三个阶段性模式的变革。特别是这第三阶段模式,从发达国家所看到的情况说,事实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在达到50%以后,其有关乡村建设的政策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里程碑”式的演变,而最后(第五阶段)即进入“城镇区域化阶段”。事实上,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城镇正在进入一个区域化的阶段,这属于“后现代城市的特征”。显而易见,国际“城镇区域化”的发展同我国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本文称之“乡村-城镇转型”的城镇化模式,在发展趋势上是完全吻合的,表现出城镇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演变。在经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之后,城乡关系便由早期的对立,又回归到了“一体”,但这绝不是退回到城镇化发生前的“一体”,而是一种经历了新“否定”之后的新的“一体”,是一个历史性进步。(www.xing528.com)

结论三:乡村-城镇转型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转换在乡村-城镇转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按照三次产业在推动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逻辑顺序,可以将产业结构转换产生的乡村-城镇转型动力分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形成的初始动力,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后续动力。根据杨小凯的新型古典经济学框架,对产业结构转换中分工的深化提出两个命题:一是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开始出现农业与工业的分离,农村工业得到发展,随着分工不断演进,农村工业内部也将出现分工,从而出现工业集聚,而这正是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的根本动力;二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可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乡村-城镇转型提供后续动力。此外,资源禀赋、技术变迁和制度安排也是影响乡村-城镇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

结论四: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典型区域的乡村-城镇转型的成功演进,都经历了乡村产业结构变革,即由传统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演变,通过传统农业改造,农业产业化,产业非农化化解城乡经济差距;都发生了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即由家庭经营向现代企业组织经营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配置;居住方式的类城市集中过程。因此,中国推进乡村-城镇转型应加强传统农业改造、乡镇工业发展、中心镇建设、村庄集聚整合、人力资本培育、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乡村区域市场建设等七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