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国乡村金融助推城镇转型成功

韩国乡村金融助推城镇转型成功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另外,韩国农协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银行网络系统,为广大农民及城市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城镇转型。表6-1韩国城乡家庭平均收入比较通过新村运动及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调整,韩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乡村经济,促进了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使城乡经济基本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韩国乡村金融助推城镇转型成功

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城乡矛盾,韩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新村运动,在韩国新村运动推行的十余年时间,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通过实施启蒙教育,改变农民精神面貌。韩国政府通过向农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建筑物资的方式,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精神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农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同时把城市的价值观念推向农村,鼓励农民树立勇于进取、积极开拓精神。韩国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培养勤勉、自助、协作精神。并从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起,支持各地农村建村民会馆,用来组织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还利用村民会馆经常举办讲演会等各种活动,激发村民的创业积极性。[3]通过这些措施极大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不仅增强了农民推进新村建设和乡村-城镇转型的信念,更为促进城镇文明在农村的扩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首先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从改善屋顶、建设新房到重建村庄。1971年时,在全国有8%的农户还住在稻草做的茅草屋中,但到了1977年,全国所有农户都住进了新建的砖瓦房中,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安装自来水、改造排污系统到修建公共澡堂、游泳池,从设置公用电话到扩张农村电网和通信网,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也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新村运动的各项活动中来,对生产环境进行全面开发。从1971年至1975年,政府组织修建桥梁6500座,各村都修建了农村公路和农用道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韩国基本构筑起了城乡畅通无阻的公路网,[4]并改进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小规模灌溉,设置公积肥场,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川,大力改进农村电网。到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为农村经济建设和乡村-城镇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5]

其三,增加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和技术支持。韩国农业主要以生产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新村运动开始后,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号”水稻高产新品种,并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据统计,在韩国水稻的单产提高中,有30%要归功于改良品种的采用,到1978年,“统一号”水稻已更新到了第五代,全国水稻平均单产已从1965年每公亩31.1公斤提高到了57公斤(约合1市亩760市斤),使韩国稻米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6]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就着手开始在生产水稻的农村,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向广大农民介绍水稻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并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栽培技术的骨干。在技术骨干的带领下,全村通过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溉等一系列工程,组成协作体,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由于政府在粮食收购上给予优惠政策,收购价格高于市场零售价,使农民的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其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韩国政府自新村运动初期便开始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集中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高层次产业结构”转变,扩大经济效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贷款和村庄集资的方式建立各种“新村工厂”,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扩大生产,把原来家族式的小农经济转化为以面、邑为单位的集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经营,韩国政府还为此制定了预约价格制度,即采取合同栽培法,保证商品农业及工业原料的供应,使非农产业收入大大增加,力争实现农村的工业化。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民突破了过去单一依靠农业增收的渠道。随着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也开始大幅提高。据统计,韩国农民的收入从1970年—1978年的八年期间增加了四倍还要多。[7]

其五,依靠农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随着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村运动在1988年之后便开始进入自我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也由主导推进转变为规划、协调与服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流通业。在这一阶段,韩国农业协会[8]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营销和金融服务是韩国农协的两大主要业务。农协直接经办“农协超市”,其经营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农协超市”在农村设有农产品收购站和保鲜库,向农民敞开收购蔬菜、水果和粮食,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卖水果难和卖粮难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韩国“农协”系统全年销售农畜产品价值达93亿美元,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价值达10亿美元,生活资料价值达14亿美元。[9]另外,韩国农协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银行网络系统,为广大农民及城市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城镇转型。

表6-1 韩国城乡家庭平均收入比较(www.xing528.com)

通过新村运动及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调整,韩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和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乡村经济,促进了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使城乡经济基本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韩国的新村运动和一系列的城乡发展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工农业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改变了农业落后、农民收入偏低、乡村破败的城乡二元结构局面,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1970年,韩国每个农户平均收入为825美元,人均137美元;1978年每个农户平均收入为3893美元,人均为700美元。1967年农民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60.1%,1985年提高到94%(表6-1)。到90年代,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实现,乡村已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特征,城乡差别淡化。[10]

图6-2 韩国新村运动中农业、农业人口的变化

图6-3 韩国城乡家庭收入比较

(资料来源:韩国经济企划院《韩国经济主要统计资料》,转引自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